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在本土認同與普世認同之間選擇
—從廖文奎到廖光生的中國觀 Choose between local identity and universal identity - From Liao, Wen Kwei to Kuang-sheng Liao 's China view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25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12-05-30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12-09-11 |
關鍵字 Keywords |
廖文奎、廖光生、國家認同、中國民族主義、台灣民族主義 constructuralism, primordialism, conversion, re-emancipation, Antiforeignism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39 次,被下載 1309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3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09 times. |
中文摘要 |
因為特殊的地理性與歷史過程,國家認同在台灣一直是個爭議不斷的議題,自己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界定的標準為何?在民國政府威權統治結束後,現在台灣人民對於「外省人」與「本省人」的族群分化是否有融合的跡象,而成就一個新的國族認同?本文將以探討民國政府遷台初期的台灣政治菁英廖文毅及成長於台灣威權統治時期的廖光生兩位台灣的政治學者,雖然出身於同一家族,但是因為不同的活躍時期與學思歷程,在面對中國與台灣時,有著不盡相同的思想與態度。筆者透過收集兩位學者的文獻,並以廖光生的訪談錄為輔,探討廖文奎與廖光生,分別在不同的成長環境及學思歷程下,是如何建構出對於中國的想像與自身的認同的發展。民國初期,廖文奎從中國民族主義者轉變成為台灣民族主義者,並與其胞弟廖文奎建立了「臺灣再解放同盟」與民國政府對抗,追求台灣獨立自治。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成長的廖光生,在高壓的政治氛圍下,他選擇了選赴美國求學及香港任教,但他對台灣仍是十分關懷,任教後期也回台擔任立法委員及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雖然他與廖文奎不同,從未特地分化中國與台灣,也並不追求台灣獨立,他以普世的人權與民主角度,建立起自身在中國及台灣之外的主體性,此與廖文奎所追求的台灣自治的內涵是相同的。文中將探討兩位出身於台灣本土同一家族的兩位政治菁英,是如何在本土(台灣)認同及普世認同之間做出選擇,而建立起自己外於中國的主體性。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問題意識 ......................................................................................................4 第四節 文獻回顧 ......................................................................................................7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10 第六節 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廖文奎及廖光生之生平背景 ..............................13 第一節 廖氏家族背景 ...........................................................................................13 第二節 廖文奎之生平背景 ...................................................................................15 一.童年及求學時期 .......................................................................................15 二.中國認同時期 ...........................................................................................16 三.台灣主張時期 ...........................................................................................19 第三節 廖光生之生平背景 ...................................................................................21 一.廖光生的童年及求學時期 .......................................................................21 二.香港時期 ...................................................................................................23 三.從政時期 ...................................................................................................25 第三章 廖文奎民族思想的轉變................................................ 29 第一節 中國思想形成之基礎 ................................................................................29 第二節 中國民族之定義 ........................................................................................35 一.演進的民族主義 ..................................................................................35 二.中國民族之振興 ..................................................................................37 三.蔣渭水之民族主義 ..............................................................................39 四.廖文奎及蔣渭水之比較 .......................................................................41 第四節 台灣民族思想 ...........................................................................................44 一.民族主義轉變的前夕 ............................................................................44 二.台灣民族主義 ........................................................................................47 第四章 廖光生的中國意象 ............................................................55 第一節 亞太地區及周邊地區的中國角色 .........................................................55 一.中印戰爭研究 .........................................................................................56 二.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發展 .........................................................................59 第二節 中國排外研究 .........................................................................................62 一.二十世紀中國共產黨操作下的排外運動 ...............................................63 二.中國排外運動的低落和負面影響 .........................................................66 第三節 香港九七回歸的中國立場 .....................................................................67 一.香港回歸前的中國立場 ..........................................................................68 二.基本法與一國兩制 ..................................................................................70 第四節 兩岸關係中的中國立場 ..............................................................................72 一.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 ................................................................................72 二.中台間經貿合作熱絡V.S政治產生衝突..................................................74 第五節 小結 ............................................................................................................76 第五章 結論 ...............................................................................................79 第一節 廖氏堂兄弟的中國認同歷程 .................................................................79 第二節 與李萬居/李南雄父子的比較 ..................................................................81 附錄 ....................................................................................................................86 附錄一:廖文奎及廖光生大事列表 .....................................................................86 附錄二:訪談記錄 ...............................................................................................90 參考書目 ........................................................................................................114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參考文獻 一、 英文部分 (一)書籍 Liao, Wen Kwei. 1929. Modern Idealism as Challenged by Its Rivals. M.A.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iao, Wen Kwei. 1933.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mmunity: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 Conduct.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Liao, Joshua. 1950. Formosa Speaks. Hong Kong: Formosan League for Reemancipation. .1984.Antiforeignism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Chinese Univ Pr. (二)期刊論文 Liao, Wen Kwei . 1931. Morality versus Legality: Historical Analyse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iao, Joshua W. K. 1947. “Imperialism vs. Nationalism in Formosa“.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04 ( 7 ) . Kuang-sheng Liao.1972.“The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of China’s Attitude Toward the United and Indian Actions“Centre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uang-sheng Liao and Allen S. Whiting . 1977 .“Confliction Behavior and the Escalation of Crisis During the 1962 Sino-Indian Border Conflict“.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Kuang-sheng Liao.1991.Japan’s Cultural Diplomacy and Cultivation of ASEAN Elites“. Shati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uang-sheng Liao.1993.The Expansion of Japan’s Armed Forc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 Politics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二、 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育德,2002,《台灣—苦悶的歷史》,前衛出版。 史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San Jose,Calif:蓬島文化公司。 史 明,1994,《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北市 : 前衛出版。 史 明,2001,《台灣民族主義與台灣獨立革命-台灣社會發展四百年史》,臺北市 : 前衛出版。 李佳徽,2011,《知己?異己?港台知識人-李萬居與李南雄父子的中國認識》,臺北市:台大政治系中國中心。 李世傑;胡慧玲,林凌峰編輯,1988,《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投降始末》,台北市 : 自由時代發行。 金耀基,2004,《中國的現代轉向》,牛津大學。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陳瑞樺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心靈工坊。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2010,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出版。 張家銘,〈George Hebert Mead〉,《當代社會思想巨擘》,葉啟政主編,正中書局。 張炎憲,2000,《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 : 台灣共和國》上下冊,臺北市:吳三連基金會。 陳芳明,1991,《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出版。 陳芳明,2009,《謝雪紅評傳》,麥田出版。 黃煌雄,1992,《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台北市:時報文化。 黃紀男/口述、黃玲珠/執筆,1991年,《老牌台獨黃紀男泣血夢迴錄》,台北:獨家。 廖光生,1988,《排外與中國政治》,臺北市:三民。 廖光生,1996,《香港民主化的困境 : 回歸與民主化之爭》,臺北市:允晨文化。 廖光生,2001,《中共對香港策略及其對我方之啓示》,臺北市:國家發展硏究文教基金會。 廖光生主編;李耀南助理編輯,1990,《日本、中國與亞太區域合作》,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亞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計劃出版。 廖文奎,1935,《比較公民訓練》,南京:大承出版社。 廖文奎,1936,《人生哲學之研究》,南京:大承出版社。 廖文奎,1937,《孫中山之政治醫學:總理遺教綜論》,南京:大承出版社。 蔣渭水著;王曉波編,1998,《蔣渭水全集》上下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簡文立,2009,《廖文毅與台灣獨立運動》,台中市 : 莎士比亞文化出版。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 : 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市:中研院社研所。 (二)期刊論文 石之瑜,1995,〈人權與國家認同:大陸政策中的差別與歧視〉,《東亞季刊》,27[1]。 李筱峰,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1987,〈自我放逐的「大統領」:廖文毅〉,《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台北:自立晚報。 吳叡人,1999,〈祖國的辨證:廖文奎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初探〉,《思與言》,37。 吳玉山,2001.04,〈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The Chinese/Taiwanese Identity in Cross-Straits Relations〉,《中國事務》。 俞懿嫻,1993,〈美國實用主義〉,《哲學與文化》,20 ( 5 )。 張炎憲,1991,〈戰後初期台獨主張的探討-以廖家兄弟為例〉,《二二八學術硏討會論文集》,二二八民間硏究小組等編,台北市:編者發行。 廖光生,1989,〈台灣政治變化與中國統一問題的法律探討〉,《法學評論》,38 ( 6 )。 廖光生,1990,〈日本”政府發展援助”與中日關係〉,《日本、中國與亞太區域合作》,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廖光生,1994,〈香港政制改革與中(共)英談判的經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專題報告:8》,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 廖光生,2001,《中共對香港策略及其對我方之啟示》,財團法人國家研究文教基金會。 廖光生,1996,〈香港居民的人權與自由權力面對的挑戰〉,《香港回歸與大陸變局》,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廖光生,1992,〈大陸政經變化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出版。 廖光生,1991,〈台灣對外投資熱與北京”六四”事件〉,《兩岸經濟發展與亞太地區互動》,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叢刊第一號。 廖光生,1996,〈中共導彈演習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四地的互動整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叢刊第二十八號。 廖光生,1996,〈台灣大陸政策的策略調整〉,《兩岸關係再突破之策略學術研討會》,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薛化元撰,2004,〈三三一千島湖事件紀要〉,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謝政諭,2007,〈民族認同與公民社會:以兩岸的發展為例〉,《國家與社會》,2。 (三)新聞雜誌 《台灣月刊》創刊號,1945年11月,上海:台灣革新協會。 《前鋒》叢書第十四期,1947年2月8號,台北:前鋒出版社。 廖光生,〈中共九七後台港關係的政策走向〉,1995年6月25日,《聯合論壇》,版2。 張甄薇,〈港人權法存廢 我官學界看法分歧〉,《聯合報》,1995年11月5日,版10。 廖光生,〈中共九七後台港關係的政策走向〉,《聯合論壇》,1995年6月25日,版2。 〈兩岸僵局如何化解 蘇起籲中共「以大讓小」〉,《聯合報》,1994年6月20日,版2。 〈反應篇 立委封李登輝’頭號銷售員’〉,《聯合報》,1995年6月2日,版2。 劉淑婉,〈’97後’台灣受統戰壓力增大〉,《聯合晚報》,1996年6月29日,版4。 (四)網路資料 陳翠蓮,〈台灣文化協會〉,《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34,檢索日期:2011年10月3日。 中國共產黨歷史網:http://www.zgdsw.org.cn/BIG5/218994/219014/220524/222758/222779/14746854.html,檢索日期:2011年11月8日。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