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31112-1311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31112-131124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勞動體制的剝削本質-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The Essence of the Taiwan Labour Regime-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Review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1-3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8-31
關鍵字
Keywords
國家、勞方、資方、路徑依賴、勞動體制
nation, labor, capital, path dependence, labor regim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16 次,被下載 98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1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87 times.
中文摘要
臺灣的勞動體制為什麼會朝向對勞工不利的方向發展?這是本文最初關心的主題。
類似的主題並非沒有人研究過,只是以往研究臺灣的勞動體制大部分是從靜態的制度比較著眼。所以即便談到了行為者與行為者、行為者與制度之間的關係多半是缺乏互動性的,而這類型的研究結果都會把臺灣勞動體制不利於勞工的現象歸因於單一的因素,例如國家或者資方,但這是不足的。因此本文不只要提出其不足的原因,也認為應該以底下三個問題來替代舊的途徑: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制度與行為者?行為者之間如何互動?以及舊制度如何引導或限制新制度的走向?
接著透過歷史制度主義解釋制度發展所運用的路徑依賴概念,點出社會環境賦予了行為者互動以及勞動體制發展的因素,而行為者則在現有的規範下追求可欲的利益,並且企圖讓勞動體制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此時的勞動體制所呈現的是揉合了社會環境因素以及行為者對於勞動力的觀點,相關的勞動法規則是勞動體制最具體而微的呈現樣貌。
最後本文發現勞動體制朝向勞動力彈性化以及廉價化的方向發展,是國家、勞、資三方都有責任的。其原因是三方互動的過程不斷重複強調勞動力商品化、彈性化的概念,這也正是制度所依循的路徑。此舉不僅影響制度發展,之後行為者又受到制度的限制,又再次影響往後制度的形成。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the labor regime of Taiwan would toward the direc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Taiwan’s labo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revious articles had analyzed the labor regime of Taiwan. Most of them were focused on how the single factor influenced the labor regime’s establishment or on how to analyze the static institute. We argue that approaches had a similar problem is unable to offer an integral explanation, which is no matter how the institute has changed still maintaining not conducive to the Taiwan’s labor. Therefore we aim to broaden the perspection, by evolving the social surroundings, the interactions amount actors and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to outline a much more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labor regime than previous articles could do. This thesis uses path dependence which conception is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used to explain how the institute be operated and how it had constrained actors’ behavior. I would display my research method as follow.
First, as we could see is path dependence not only brought us a far more exhaustive imagination of the labor regime but told 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achronic comparison. Therefore the first step of this study sets the time of observation during 1980 to 2010. In order to emerged and convenient to observ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bor regime, we chosen every ten years for a period of time, which meant that period of chapter 2 would be set within 1980 to 90, chapter 3 would be set within 1990 to 2000, and chapter 4 would be set within 2000 to 10. Then by comparing these three periods’ similarities, we could easily to extract those similarities and recogniz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labor regime.
Second, we claimed that labor regime is constituted by three components: one is social surroundings, one is institute, and the other is three actors include nation, capital and labor. This thesis had planned that every chapter should to discuss about how those three components influence each other.
After comparing those three periods, the major finding is we could explicitly figure out the path of the labor regime which has towards to flexibilize and commoditize the labor market. Beside this conclusion could explain our research question, we also trying to describe the Taiwan’s labor regime a comprehensive imagina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謝辭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2
第三項 研究問題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研究途徑 5
第一項 文獻回顧 5
第二項 研究途徑 13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計件制與純勞動精神 25
第一節 臺灣社會、經濟背景的-1980年代前後 25
第二節 計件制與勞動基準法 31
第一項 計件制及其運作 31
第二項 勞基法的制定 36
第三項 工運 42
第三節 勞動力商品化的純勞動精神 46
第三章 外勞的引進-繼承社會彈性運用勞動力精神的新制度 53
第一節 1990年代的臺灣-缺工與外勞 53
第二節 外勞政策:缺工?還是另有所圖? 57
第一項 合法引進外勞的起源:就業服務法 57
第二項 缺工是缺什麼樣的工? 60
第三項 外勞政策:國家或資方主導 68
第三節 外勞政策:另一種彈性運用勞動力的勞動體制 73
第四章 勞動力市場彈性化 81
第一節 國內勞動力市場彈性化的背景條件 81
第二節 勞動力市場彈性化與相關勞動法規 85
第一項 變形工時 85
第二項 勞工退休金 90
第三項 勞動派遣 97
第三節 無可避免的走向勞動力市場彈性化 100
第五章 結論 105
第一節 彈性的路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105
第二節 路徑的方向:直達剝削的終點 111
第三節 路徑未來的方向: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20
中文部分: 120
英文部分: 12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書籍:
于宗先、王金利,2000,《臺灣中小企業的成長》,臺北:聯經。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臺北:唐山。
王振寰,1996,《誰統治臺灣》,臺北:巨流。
王澤鑑,2010,《民法總則》,臺北:三民。
吳惠林、張清溪,1979,《臺灣地區的勞力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臺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李國鼎,1999,《臺灣經濟發展背後的政策演變》,臺北: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
周添城,1995,《區域主義下的臺灣經濟》,臺北:正中。
周添城,1998,《經濟奇蹟的迷思》,臺北:中華徵信所。
周添城、林志誠,1999,《臺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機制》,臺北:聯經。
第一銀行徵信室,1997,《主要產業之動向¬¬-產業調查資料》,臺北:第一銀行。
陳介玄,1998,《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臺北:聯經。
陳添壽,1996,《臺灣政經發展策略》,臺北:黎明文化。
劉進慶,1995,《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陳映和。
謝國雄,1997,《純勞動:臺灣勞動體制諸論》,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

期刊:
王振寰、方孝鼎,1992,〈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臺灣社會研究》,(13):1-29。
成露茜,2002,〈跨國移工、臺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臺灣社會研究》,(48):15-43。
江豐富,2006,〈外勞引進對本國勞工失業、職業選擇及薪資之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7(1):69-111。
吳惠林,1990,〈是危機也是轉機-勞工問題的省思〉,《經濟前瞻》,(20): 11-17。
吳惠林,1991,〈勞動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載於《臺灣經濟研究論叢第三輯-臺灣勞動市場》,吳惠林主編,臺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25-52。
吳惠林、侯繼明,1986,〈臺灣工資和勞動生產力〉,《經濟前瞻》,(1): 21-26。
吳榮義,1979,〈如何調整農工勞力資源應用〉,《經濟研究》,(22): 1-22。
李建鴻,2007,〈臺灣勞動立法之政策變革:彈性安全觀點的分析〉,《政大勞動學報》,(21):91-127。
李悅端、柯志明,1994,〈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17):41-81。
李閒亨、張光甫、黃正翰,2009,〈營造業引進外勞是偶然還是必然〉,《營建資訊》,(322):57-62。
李誠,1975,〈臺灣現階段勞動短缺之研究〉,載於《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臺北:聯經,153-192。
李誠、吳惠林,1993〈勞動基準法與產業發展〉,《經濟前瞻》,(30): 21-25。
李碧涵,2002,〈勞動體制的發展:全球化下的挑戰與改變〉,《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期刊》,6(1)185-219
辛炳隆、劉宜君,2009,〈我國外籍勞工引進與名額配置因素之探討:政策德菲法之應運〉,《政大勞動學報》,(24):133-177。
周添城,1976,〈臺灣產業間勞力移轉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經濟研究》,(19): 91-108。
林佳和,2004,〈勞動基準法二十年-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十項觀察〉,《律師雜誌》,(298):49-65。
林忠正,1987,〈勞資爭議與展望〉,《經濟前瞻》,(6): 13-16。
林忠正,1991,〈臺灣勞動市場的最近發展〉,載於《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賴澤涵、黃俊傑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社會科學研究所,239-260。
邱毅,1996,〈外勞引進是利?還是弊?〉,《經濟前瞻》,(43):143-145。
唐文慧、葉書毓,2006,〈國民年金及勞退新制立法過程之比較:政體中心的觀點〉,《研究臺灣》,(1):59-107。
夏道平,1987,〈工會與罷工問題的多面觀〉,《經濟前瞻》,(7): 38-42。
徐育珠、黃仁德,1994,〈人力閒置與低度利用的測定〉,載於《臺灣經濟發展總論》,歐鍚勛、黃仁德主編,臺北:聯經,291-340。
馬財專、林昱廷,2010,〈引進白領外籍勞工違法使用之探討:臺南市違法案例之分析〉,《臺灣勞動評論》,2(2):397-430。
張丕繼,1987,〈經濟發展與勞工行政〉,《經濟前瞻》,(6): 17-21。
郭明政,2006,〈勞退新制之政策形成與立法過程之分析〉,《臺灣勞動法學會學報》,(5):269-316。
陳坤銘,2007,〈引進外籍勞工對臺灣經濟影響之再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5(1):1-26。
陳信行,2005,〈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市民社會與跨國階級政治¬-從臺灣支援中美洲工人運動的兩個案例談起〉,《臺灣社會研究》,(60):35-110。
單驥,1987,〈由營建業鬧工人荒談外籍勞工問題〉,《經濟前瞻》,(8):124-125。
單驥,1987,〈美國工會運動對勞工及社會福利的影響〉,《經濟前瞻》,(7): 87-92。
單驥,1995,〈反方辯論¬¬-不應積極引進外勞-當前外勞政策的迷思〉,《經濟前瞻》,(37):15-18。
彭雪玉,2006,〈國民黨政府勞動控制體制之探討:1949~1987年間歷史與結構的因素〉,《思與言》,44(3):179-230。
曾嬿芬,2004,〈引進外藉勞工的國族政治〉,《臺灣社會學刊》,(32):1-58。
楊子霆、駱明慶,2009,〈誰付退休金?勞退新制對私部門勞工薪資的影響〉,《經濟論文》,37(3):339-368。
劉梅君,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8):59-90。
蔡宗義,1984,〈臺灣之經濟成長與勞力、資本之利用〉,《經濟研究》,(25): 115-151。
蔡銘璋、陳嘉慧,1997,〈國家、外勞政策與市場實踐:經濟社會學的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7):69-95。
衛民,2007,〈物價上漲、薪資停滯¬-問題與對策〉,《臺灣民主季刊》, 4(4):159-166。
鄭津津,2003,〈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案〉,《中正大學法學期刊》,(10):37-98。
鄭為元,1985,〈台灣的勞資爭議與勞動基準法立法過程的研究〉,《中國社會學刊》,(9):25-46。
薛光濤,1986,〈對外貿易的再出發〉,《經濟前瞻》,(2): 15-18。
謝國雄,1997,〈事頭、頭家與立業基之活化:臺灣小型製造單位創力及存活過程之研究〉,《臺灣社會研究》,(15):93-129。
藍科正,1990,〈從勞資爭議論工運方向〉,《經濟前瞻》,(19): 126-128。
藍科正,2010,〈有無僱用外勞廠商之間和勞雇之間對外勞引進的影響認知差異:高雄縣製造業廠商與本勞的問卷調查分析〉,《研究調查-方法與應用》,(24):43-89。

會議論文:
李碧涵,2004,〈經濟與勞動:全球化影響下的勞動關係〉,全球化下勞動條件變遷與因應國際研討會,9月23日,臺北:政大國企中心。
辛炳隆,2003,〈解決台灣當前失業問題之對策〉,臺灣經濟戰略研討會,2月22-23,臺北:台灣智庫。
辛炳隆,2004,〈外勞的總額控管與名額分配〉,外籍勞工政策研討會,9月3日,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所。

專書篇章:
于宗先,1994,〈中國文化對臺灣經濟成長的影響〉,載於《臺灣經濟發展總論》,歐鍚勛、黃仁德主編,臺北:聯經,1-20。
尤素娟、吳淑芬、羅紀琼,2007,〈外籍看護工照護對象初探〉,載於《臺灣外籍勞工研究》,羅紀琼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29-153。
王振寰,1996,〈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載於《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徐正光、蕭新煌主編,臺北:東大,71-114。
王鳳生,1993,〈企業外籍勞工管理對策之探討〉,產業環境變動下之人力資源規劃與開發研討會,10月29-30日,高雄:中山大學。
白俊男,1994,〈臺灣之中小企業與臺灣之經濟發展〉,載於《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陳明璋主編,臺北:聯經,3-15。
江豐富,2007,〈外勞對臺灣勞工職業選擇與薪資的影響〉,載於《臺灣外籍勞工研究》,羅紀琼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5-93。
吳惠林,1990,〈臺灣地區勞力短缺問題研究〉,載於《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劉克智主編,臺北:聯經,243-303。
吳惠林,1991,〈勞動短缺與外籍勞工問題〉,載於《臺灣經濟研究論叢第三輯-臺灣勞動市場》,吳惠林主編,臺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25-52。
吳惠林、周添城,1994,〈試揭臺灣地區中小企業之謎〉,載於《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陳明璋主編,臺北:聯經,119-133。
李國鼎,1995,〈臺灣地區人口分布與生活素質〉,載於《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劉克智主編,臺北:聯經,105-142。
李誠,1975,〈臺灣現階段勞動短缺之研究〉,載於《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臺北:聯經,153-192。
李誠,2007,〈外勞在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載於《臺灣外籍勞工研究》,羅紀琼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9-43。
林忠正,1991,〈臺灣勞動市場的最近發展〉,載於《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賴澤涵、黃俊傑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社會科學研究所,239-260。
侯繼明,1995,〈教育、人力與公平的經濟發展:臺灣的實例〉,載於《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劉克智主編,臺北:聯經,167-188。
張清溪,1991,〈八零年代後期勞工短缺與相關勞動市場問題〉,載於《臺灣人力資源論文集》,劉克智主編,臺北:聯經,573-618。
張鈞,1994,〈建立中小企業全面輔導體系之研究〉,載於《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陳明璋主編,臺北:聯經,81-116。
郭婉容,1994,〈技術進步、勞力運用與經濟發展〉,載於《臺灣經濟發展總論》,歐鍚勛、黃仁德主編,臺北:聯經,57-94。
陳宗賢,1994,〈企業主在勞資關係中之倫理觀-我國中小企業問題之探討〉,載於《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陳明璋主編,臺北:聯經,271-285。
黃長玲,2003,〈重新管制的政治:全球化與民主化下的臺灣勞工運動〉,載於《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張茂桂、鄭永年主編,臺北:新自然主義,69-94。
趙剛,1996,〈1987年的臺灣工會、國家與工運〉,載於《臺灣的國家與社會》,徐正光、蕭新煌主編,臺北:東大,115-150。
劉水深,1994,〈臺灣中小企業之內部管理問題〉,載於《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陳明璋主編,臺北:聯經,135-153。
潘玉葉,1994,〈臺灣中小企業問題之探討〉,載於《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陳明璋主編,臺北:聯經,155-191。
蔡青龍,2007,〈外籍勞工政策中的勞工考量〉,載於《臺灣外籍勞工研究》,羅紀琼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55-177。
戴西君、張家銘,1994,〈臺灣中小企業發展之研究-企業社會學的剖析〉,載於《臺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陳明璋主編,臺北:聯經,17-42。

學位論文:
黃志隆,1999,〈勞動基準法的再思考-一個批判法學的研究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衛民,1988,〈勞資關係系統中政府角色之研究¬-我國實施勞動基準法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資料庫�國科會計畫:
辛炳隆,2002,《對當前台灣失業問題之因應對策》,計畫編號:RDEC-RES—090-007,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傅立葉,2002,《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改革的階級政治分析》,計畫編號:NSC91-2412-H-004-010-,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曾嬿芬,2004,《臺灣外勞政策:一個意識型態論辯的重要場域》,計畫編號:NSC91-2412-H-002-008-,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梅君,2000,《「工時」的政治經濟鬥爭》,計畫編號:NSC 89-2412-H-004-030,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梅君,2003,《老虎鉗下的外勞勞動人權:我國外籍勞工的勞動人權之探索》,計畫編號:NSC91-2412-H-004-013-,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政府文件:
《立法院公報》,1982,〈院會記錄〉,71(67):38-39。
《立法院公報》,1982,〈院會記錄〉,71(67):39。
《立法院公報》,1982,〈院會記錄〉,72(16):3。
《立法院公報》,1983,〈院會記錄〉,73(28):126。
《立法院公報》,1983,〈院會記錄〉,73(28):127。
《立法院公報》,1983,〈院會記錄〉,73(28):128。
《立法院公報》,1983,〈院會記錄〉,73(28):131。
《立法院公報》,1991,〈院會記錄〉,80(55):341。
《立法院公報》,1991,〈院會記錄〉,80(96):87-88。
《立法院公報》,1991,〈院會記錄〉,80(96):89-90。
《立法院公報》,1992,〈院會記錄〉,81(31):42-68。
《立法院公報》,1996,〈院會記錄〉,84(65):37-39。
《立法院公報》,2003,〈委員會記錄〉,92(27):201。
《立法院公報》,2003,〈委員會記錄〉,92(27):209-210。
《立法院公報》,2004,〈公聽會會議記錄〉,93(33):112。
《立法院公報》,2004,〈公聽會會議記錄〉,93(33):116。
《立法院公報》,2004,〈公聽會會議記錄〉,93(33):116-117。
《立法院公報》,2004,〈公聽會會議記錄〉,93(33):128。
《立法院公報》,2004,〈公聽會會議記錄〉,93(33):130。

網站資料: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6,〈臺閩地區外籍勞工在台人數按行業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資訊網:http://www.evta.gov.tw/files/57/9502/7180.pdf,檢索日期:2011年9月18日。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9,〈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人數-按行業別分〉,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資訊網:http://www.evta.gov.tw/files/57/720044.pdf,檢索日期:2011年9月18日。
黃于玲等,2008,〈勞退新制對勞動供需影響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全球資訊網: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933&ctNode=1517,檢索日期:2011年12月14日。
 

英文部分:
書籍:
Burawoy, Michael. 1982.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Smith, Adan. [1776] 1991. 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 Knopf: Distributed by Random House.

期刊:
Briggs, Vernon M,. 1975. “Mexican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Labor Market: A Contemporary Dilemma.”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112(5):351-68.
Buchanan, Paul G. and Nicholls, Kate. 2003. “Labour Politics and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38(2):203-37.
Ebbinghaus, Bernhard. 2005. “Can Path Dependence Explain Institutional Change? Two Approaches Applied to Welfare State Reform.”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ocieties (2):1-31.
Hall, Peter and R. Taylor, Rosemary T..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5):936-57.
Mahoney, James.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4):507-48.
March, James G. and Olson, Johan 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3):734-49.
Pierson, Paul.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251-67.
Thelen, Kathleen. 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369-404.

專書篇章:
Knight, Jack and Ensminger, Jean. 1998. “Conflict over Changing Social Norms: Bargaining, Ideology, and Enforcement.”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eds Brinton, Mary C., and Nee, Vit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05-126.
Nee, Victor. 2002. “Source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eds. Brinton, Mary C. and Nee, Vict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1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