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6115-23043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6115-230432
論文名稱
Title
傳承南洋學報:南洋研究與中國認同的式微?
Navigating the Journal of South Sea Society: Wither Nanyang Studies? Wither Chinese Identiti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5-09-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5-10-06
關鍵字
Keywords
認同、南洋研究、南洋學報、南洋學會
Identity, Nanyang Studies, Journal of South Sea Society, South Seas Socie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51 次,被下載 73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5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39 times.
中文摘要
自古以來,中國與南洋交流不輟,各朝各代都有移民或僑居,到了清朝更頻繁。雖然有這樣的交流,但中國對南洋的研究卻遲至晚近才出現。南洋研究的展開先是從中國知識界開始,再由來自中國的學人帶到東南亞繼續發展。
在東南亞第一個由中國人所組織的南洋研究團體,就是「南洋學會」,所發行的《南洋學報》,在七十五年的歷史中,其內容或人員均變遷甚大。在當代南洋研究或稱東南亞研究的領域中,南洋學會是一個具有歷史性與指標性的研究機構。
研究《南洋學報》七十五年來的期刊內容,對之進行分類、整理並統計期刊文章屬性的變化,再對照南洋學會的歷史開展與人事傳承,有助於理解南洋研究的起伏及所反映的研究偏好,且可借此追蹤南洋華人認同的轉變,尤其是對中國認同的式微。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has been communicating with Nanyang. Every dynasty had immigrant and expatriate, especially Qing dynasty. However, the studies of Nanyang in China appeared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Nanyang began from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n developed in Southeast Aisa.
In Southeast Asia, the first research group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in Nanyang, is the "South Seas Society", in the history of 75 years, the Journal of South Sea Society had great change in contents and membership. In contemporary, South Seas Society is a historic and indicative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is field.
Study the content of 75 years of the Journal of South Sea Society, and then,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al the change of the contents, it i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ups and downs and research of the preference of Nanyang Studies. Moreover, we can use these to track the Nanyang Chinese’s change of identity, especially the decline of Chinese identi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學位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意識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四節 研究背景 13
第五節 南洋學報在台灣的收錄情況 15
第六節 研究方法 16
第七節 研究範圍與貢獻 18
第八節 研究安排 19
第二章 南洋學會的沿革與內容分類 21
第一節 南洋學會的歷史沿革與現況 21
第二節 南洋學會的歷史 25
第三節 南洋學報的內容分類 41
第四節 南洋學報1940年至1957年的文章分類與分析 43
第五節 南洋學報1958年至2001年的文章分類與分析 52
第六節 南洋學報2002年至2014年的文章分類與分析 62
第三章 南洋學會的會長與主編 70
第一節 簡述學會人物與意義 70
第二節 南洋學會的會長 73
第三節 南洋學會的主編與理事 78
第四章 結論 103
參考文獻 106
附錄 115
附錄1許雲樵在南洋學會與南洋學報的出版書籍與作品 115
附錄2姚楠在南洋學會與南洋學報的出版書籍與作品 118
附錄3陳育崧在南洋學會與南洋學報的出版書籍與作品 119
附錄4魏維賢在南洋學會與南洋學報的出版書籍與作品 122
附錄5崔貴強在南洋學會與南洋學報的出版書籍與作品 123
附錄6陳榮照在南洋學會與南洋學報的出版書籍與作品 126
附錄7黃賢強教授訪談稿 127
附錄8陳榮照教授訪談稿 138
附錄9黃堅立教授訪談稿 14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文獻
專書: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商印出版社。
———,2013,《華人與中國:王賡武自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伊達,出版年不詳,《中國史學發展史(下冊)》,台北,天山出版,頁357。
佛蘭克, 適威思爾原著,姚楠、黃素封譯,1935,《十七世紀南洋群島航海記兩種》,上海:商務印書館。
李志賢主編,2012,《南洋研究回顧、現狀與展望》,新加坡:八方。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五南出版社,臺北:五南。
姚楠,1984,《星雲椰雨集》,新加坡:新闻與出版有限公司。
———,1995,《南天餘墨》,中國:遼寧大學出版社。
柯木林,2007,《石叻史記》,新加坡:青年書局。
范叔欽,1972,《香港經濟》,新加坡教育出版社,新加坡。
張紫晨,1995,《中國民俗與民俗學》,南天出版,台北,頁37。
陳榮照主編,2010,《南洋學會出版書刊總目(1940-2010)》,新加坡:八方出版社。
彭伟步,2005,《東南亞華文報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3。
黃賢強,2015,《跨界史學:近代中國與南洋華人研究的新視野》,台北:龍視界。
廖文輝,2011,〈馬新史學80年-從”南洋研究”到”華人研究”(1930-2009)〉上海:三聯書店。
———,2014,《許雲樵評傳》,新加坡:八方。

專書篇章:
沈立新,1989,〈中國南洋學會的創立與發展〉,《華僑、華人問題學術討論暨姚楠教授從事東南亞研究六十周年紀念會專輯》,上海市歷史華僑學會編,上海:上海市華僑歷史學會,頁218-220。
南歸仁,1989,〈中國南洋學會的創立與發展〉,《華僑、華人問題學朮討論暨姚楠教授從事東南亞研究六十周年紀念會專輯》,上海市歷史華僑學會編,上海:上海市華僑歷史學会,頁48-67。
崔貴強,2001,〈許雲樵:學識淵博的史學家〉,《承襲與抉擇: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文化篇)》何國忠編,台北:中研院,頁131-175。
梁元生,2012,〈從孖李、兩會、二陳,到雙王:談本地與中國的“南洋研究”的軌跡〉,《南洋研究回顧、現狀與前瞻》,新加坡:南洋學會,頁37。
許雲樵,1960,〈五十年來的南洋研究〉,《這半個世紀(1910-1960):光華日報金禧紀念增刊》,劉問渠編,檳城:光華日報,頁133。
廖文輝,2007,〈張禮千、姚楠與馬新南洋研究〉,《絕代英華 — 馬來(西)亞英殖民時期華裔文人與學人研究》,鄭文泉編,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出版,頁65-68。

期刊論文:
方修,1960,〈馬華新文學的發展與分期〉,《南洋學報》,16(1、2),頁18-20。
王慷鼎,2005,〈南洋大學校友學術事業調查研究之二—數學系〉,《南洋學報》,59,頁78-126。
古鴻廷、張震東, 1974,〈論「南洋華人民族主義運動之研究」〉,《南洋學報》,29(1、2),頁1-7。
朱杰勤 譯,1940,〈明末清初華人出洋考(1500-1750)〉,《南洋學報》,1(2),頁5-17。
———,1950,〈馬來亞華僑人口分析檢討〉,《南洋學報》,6(1),頁64-74。
———,1984,〈記著名東南亞史專家陳育崧–兼評介《椰陰館文存》〉,《南洋學報》,39(1、2),頁23-24。
朱智生,1971,〈The Singapore Chinese Protectorate, 1900-1941〉,《南洋學報》,26(1),頁5-45。
江畔,1980,〈英國皇家學會略考〉,《中國科技史料》,01期,頁103。
吳振強,1982,〈悼念許雲樵老師〉,《南洋學報》,37(1、2),頁47。,
吳龍雲,2006,〈父業子揚—潮州人領袖許栳合與許武安及檳榔嶼華人社會〉,《南洋學報》,60,頁20-31。
李今再,1954,〈戰後星馬華僑教育〉,《南洋學報》,10(1),頁22。
李全壽,1959,〈印度尼西亞華僑教育史〉,《南洋學報》,15(1),頁1-14。
李汝琳,1970,〈南洋文學研究芻議〉,《南洋學報》,25(2),頁53。
李志,2004,〈論南洋華文文學的文學繼承關係〉,《南洋學報》,57/58,頁138-146。
李志,2007,〈從移民文學到本土文學—文學傳播學視角下的南洋華文新文學〉,《南洋學報》,61,頁77-84。
李金生,2006,〈一個南洋,各自界說:“南洋”概念的歷史演變〉,《亞洲文化》,30,頁113-123 。
李長傅,1940,〈中泰古代交通史考〉,《南洋學報》, 1(1),頁9-16。
———,1940,〈中泰古代交通史考〉,《南洋學報》,頁9-16。
李業霖,1985,〈敢以私誼哭斯人──悼陳育崧先生〉,《南洋學報》,40(1、2),頁67。
沈儀婷,2012,〈陳榮照訪談文字稿〉,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http://politics.ntu.edu.tw/RAEC/comm2/InterviewSingapore0.pdf,檢索日期:2015年4月15日。
周運中,2013,〈漢代中國與南亞航路新考〉,《南洋學報》,67,頁25-58。
林惠祥,1947,〈「印度尼西亞」名稱考釋〉,《南洋學報》,4(1),頁19。
姚楠,1940,〈檳榔嶼開國偉人賴德之遺囑〉,《南洋學報》,1(1),頁79-81。
———,1940,〈檳榔嶼釋名〉,《南洋學報》,1(2),頁27-28。
———,1941,〈緬甸大事年表〉,《南洋學報》,2(2),頁1-23。
———,1941,〈緬甸瑞德宮傳說〉,《南洋學報》,2(1),頁61-62。
———,1946,〈開闢前之檳榔嶼〉,《南洋學報》,3(1),頁60。
———,1946,〈緬中五城考釋〉,《南洋學報》,4(2),頁79-81。
———,1955,〈婆羅洲土著的風俗〉,《南洋學報》,11(2),頁27-38。
———,1982,〈憶許雲樵先生兼談南洋學會早期情況〉,《南洋學報》,37(1、2),頁16-19。
———,1984,〈中國南洋學會的創立與發展〉,《世界歷史》,03期,頁71-72。
———,1984,〈中國南洋學會的創立與發展〉,《世界歷史》,03期,頁71-72。
———,1984,《星雲椰雨集》序,姚楠著,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
———,1990/1991,〈祝賀信〉,《南洋學報》,45、46。
姚楠譯,1941,〈與緬人吉凶談〉,《南洋學報》,2(3),頁76-79。
姜鵬飛,2008,〈歷史上的英國皇家學會〉,《歷史月刊》,240期,頁 4-11。
柯木林,1985,〈萬點花飛羽外村──悼陳育崧先生〉,《南洋學報》,40(1、2),頁66。
———,2011,〈北洋水師訪問新加坡的歷史反思,兼談甲午海戰時期的北洋艦隊〉,《南洋學報》,65,頁17-91。
苗秀,1965 ,〈馬華現代小說發展史初稿〉,《南洋學報》,19(1、2),頁1-22。
范叔欽,1967,〈從馬來西亞中央銀行談到大馬金融及經濟發展〉,《南洋學報》,21(1、2),頁1-41。
———,1969,〈星馬的經濟成長〉,《南洋學報》,23(1、2),頁1-18。
———,1970,〈新加坡和香港人的發展〉,《南洋學報》,25(2),頁69-90。
———,1971,〈香港對外貿易發展〉,《南洋學報》,26(2),頁1-14。
———,2000,〈”面對21世紀的東南亞”研討會側記〉,《南洋學報》,55,頁203-206。
———,2011,〈八方風雨會獅城“南洋學會七十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南洋學報》,65,頁159-172。
崔貴強,1966,〈海峽殖民地華人對五四運動的反響〉,《南洋學報》,20(1、2),頁13-18。
張夏帷,1983,〈歷史學家八十大壽的禮物〉,《新加坡海峽時報雙語文版》。
梁立基,2013,〈中國–東南亞國家關係的歷史進程—從朝貢宗藩關係到戰略夥伴關係〉,《南洋學報》,67,頁89-106。
莊國土,2008,〈論中國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 (1):69-81。
許直,1947,〈新加坡人口演進之新動態〉,《南洋學報》,4(1),頁52-53。
許甦吾,1982,〈許雲樵教授生平簡介〉,《南洋學報》,37(1、2),頁7。
許雲樵,1940,〈丹丹考〉,《南洋學報》,1(1),頁17-27。
———,1940,〈編輯瑣語〉,《南洋學報》,1(1),頁4。
———,1941,〈赤土國考〉,《南洋學報》,2(3),頁1-9。
———,1946,〈中暹通史考〉,《南洋學報》,3(1),頁36-46。
———,1946,〈復刊詞〉,《南洋學報》,3(1),頁1。
———,1948,〈三保太監下西洋考〉,《南洋學報》,5(1) ,頁42-53。
———,1953,〈南洋華僑與大學教育〉,《南洋學報》,9(2) , 頁12-18。
———,1957,〈編校餘瀋〉,《南洋學報》,13(2),頁60。
———,1984,〈昭男噩夢錄〉,載於《新馬華人抗日史料,1937-45》,蔡史君、許雲樵主編,新加坡:文化出版社,頁443-449。
許鈺,1951,〈分茅領出土之古時刻〉,《南洋學報》,7(2),頁 33-34。
陳育崧,1956,〈陳怡老案與清代遷民政策之改變〉,《南洋學報》,12(1),頁17-19。
———,1957,〈代序〉,《社會科學研究集刊》,1957,頁3。
———,1959,〈中國派遣第一領事左秉隆駐新政績〉,《南洋學報》,15(1),頁22。
———,1965,〈林文慶論〉,《南洋學報》,19(1、2),頁129-133。
陳毓泰,1940,〈泰國東北民俗〉,《南洋學報》,1(1),頁54-61。
陳維龍,1969,〈李光前傳〉,《南洋學報》,22(1、2),頁1-20。
馮明之,1960,〈滿刺加求援事蹟考〉,《南洋學報》,16(1、2),頁1-14。
黃賢強,2015,〈前言〉,《跨界史學:近代中國與南洋華人研究的新視野》,台北:龍視界。
趙戎,1970,〈論二十年來的馬華文學思潮〉,《南洋學報》,25(2),頁91。
劉強 譯,1946,〈十七八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之司法與華僑〉,《南洋學報》,3(1),頁81-86。
———,1947,〈馬來亞之史前研究〉,《南洋學報》,4(1),頁 24-28。
劉纕英譯,1965,〈關於黃遵憲〉,《南洋學報》,19(1、2),頁48-55。
鄭子瑜,1950,〈統籌統辦的古晉華僑教育〉,《南洋學報》,6(2),頁49-54。
———,1958, 〈阮氏征服南圻與華僑的貢獻〉,《南洋學報》,14(1、2),頁41-50。
———,1958, 〈阮氏征服南圻與華僑的貢獻〉,《南洋學報》,14(1、2),頁41-50。
———,1959,〈南洋詩話〉,《南洋學報》,15(1、2),
———,1961,〈黃遵憲與日本的關係〉,《南洋學報》,17(1),頁17。
鄭文全編,2007,〈張禮千、姚楠與馬新南洋研究〉,《绝代英华 — 马来(西)亚英殖民时期华裔文人与学人研究》,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族群研究中心出版,頁65。
錢江,2002,〈馬來西亞檳城福建五大氏族與傳統中國鄉土社會在海外之重建〉,《南洋學報》,56,頁149-162。
戴可來,1989,〈學習姚楠先生的治學精神和方法〉,《华侨、华人问题学朮讨论暨姚楠教授从事东南亚研究六十周年纪念会专辑》,上海: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頁72。
薛學了譯,王賡武原著,2004,〈新加坡和中國關於東南亞研究的兩種不同觀點〉,《南洋問題研究》,2004(2),頁3-7。
謝世涯,2000,《新加坡漢字規範的回顧與前瞻》,陳照明主编《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新加坡華語文的現 狀與未來》,新加坡:聯邦出版社,頁138-143。
韓槐准,1941,〈龍腦香考〉,《南洋學報》,2(1) ,頁3-17。
顏敏,2011,〈民國南洋學的幾種話語〉,《東南亞研究》,2011(1),頁90。
———,2011,〈民國南洋學的幾種話語〉,《東南亞研究》,2011(1),頁91-94。

學位論文:
楊光熙,1998,〈《從《南洋學報》和《亞洲文化》看東南亞華人史的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學士學位論文。
廖文輝,2009,〈馬新的中英文源流東南亞研究及其比較〉,廈門大學博士論文。

網路資源:
中國報新聞網,2013,〈新馬文教界名人 魏維賢博士逝世〉,中國報: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397021,檢索日期:2015年6月20日
李光耀,2011,〈李光耀:不按漢語會後悔莫及〉,央視網:http://news.cntv.cn/program/C21248/20110918/103244.shtml,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號。
南洋學會網站,http://www.southseassociety.sg/。
教育大市集,〈民俗與教育釋義〉,教育大市集:https:// market.cloud.edu.tw/ content/local/taichun/sueimai/teach/people/handan/class21 .htm,檢索日期2015/5/30。
新加坡海外華人研究中心編,2009,〈海外華人研究-姚楠〉,新加坡國大海外華人研究中心: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yn.html,檢索日期:2015/06/30。
———,2008,〈海外華人研究-魏維賢〉,海外華人研究: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wwx.htm,檢所日期:2015年6月30日。
———,2008,〈海外華人研究-陳育崧〉,新加坡國大海外華人研究中心: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education.html,檢索日期:2015/06/28。
———,2008,〈海外華人研究-劉土木〉,新加坡國大海外華人研究中心:http://www.lib.nus.edu.sg/chz/chineseoverseas/oc_lsm.htm,檢索日期:2015/06/28。
陳昌宏,〈崔貴強訪談文字稿〉,2010,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http:// http://politics.ntu.edu.tw/RAEC/comm2/InterviewSingapore9.pdf,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
廈門大學漳州校友會,2013,〈鄭來發:漳州籍南洋史學泰斗陳育崧〉, 廈門大學漳州校友會:http://xmdxzzxyh.cn/tbtj.asp id=300,檢索日期:2015年07月1日。
廖冰凌,〈滄海遺珠——許雲樵與《馬來亞少年》〉,追學網: http://www.zhuixue.net/wenhua/yuedu/94976.html,檢索日期:2015/5/7。

研討會文章:
崔貴強,1999,〈許雲樵—學識淵博的史學家〉,馬來西亞華人列傳研討會,1999年11月,馬來西亞。

報章:
張夏帷,1983,〈歷史學家八十大壽的禮物〉,《新加坡海峽時報雙語文版》。
許蘇吾,1985,〈青少年時代的許雲樵〉,《星洲日報.文化》,第84期。
陳育崧,1970,〈建國至上,學術至上我對蒲羅中問題的看法〉,新加坡:南洋商报,頁20。

二、 英文文獻
Chou, K.R.1967.《The Hong Kong Economy, A Miracle of Growth.》Hong Kong: Academic Publications。
Leander, Seah TzeLing.2006. “Historicizing hybridity and globalization : The South Seas Society in Singapore, 1940 - 2000.”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odgson, Geoffrey. 1965,“Malaysi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Singapore. Volume20. Singapore. pp89-91.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