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8114-11004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8114-110048
論文名稱
Title
美國與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競逐:以TPP為核心
Rivalry Between U.S. and China in Asia Pacific Area: TPP as a cor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6-2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7-08
關鍵字
Keywords
美國、中國、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
U.S. China, Rivalry, Strategy, RCEP, TPP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44 次,被下載 202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4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29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本文研究主旨在於中美於亞太區域的競逐,同時以宏觀性角度理解中美對峙背後的亞太區域脈絡,試圖爬梳TPP與RCEP相互競爭的背景。同時,本文也將探尋兩者以區域經貿安排進行的競合對於區域主義發展有何影響,並將導向如何的走向。最終,本文也對台灣參與現今亞太區域的兩大經貿協議有所著墨,藉由從經貿獲益以及政治敏感度面向分析台灣的因應對策,以及未來的政策選擇提出建議。
嗣經本文分析與研究後有如下的發現:首先TPP實為美國用以延續其霸權體系的制度霸權工具,美國得以藉由主導議程走向使利益傾向自身,最終打造一符合自身利益的國際經貿規則。其次為中、美對峙,在面對來自美國的攻勢,中國承襲了一貫的外交範式-和平發展、穩定周邊與睦鄰政策,以深化與東協的紐帶關係,與鞏固區域同盟體系等避險外交政策防範美國的戰略衝擊,且當前其國家戰略重心為經濟發展,與美國進行直接戰略對峙並非當前的外交選項。最終為TPP與RCEP的競合關係,TPP係為高舉「黃金標準」與百分百自由化的高標準經貿協議,在議題領域上已超越國家邊界碰觸社會議題,實屬高階的整合協議。RCEP的談判模式依循東協模式的循序漸進與尊重差異的原則,其所關注的是為區域的平衡發展,經貿自由化實為其次,其仍處於較低階段的整合協議;分屬不同整合階段的TPP與RCEP,兩者涵蓋的議題領域亦有所差異,使雙方之間存有互補空間,不至於落入惡鬥,未來更有望得以攜手共建亞太自由貿易區,引領區域走向繁盛。
Abstract
Abstract
The whole theme about this thesis is mainly focus on U.S.- China confrontation in Asia Pacific region.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U.S. uses TPP as part of Pivot to Asia strategy to rebalance Asia and entrench its power to the region. Then it is unavoidable to consider China’s reaction toward U.S. confrontation. In addition, great amount of attention will be place on the architecture, defining feature and forms of Asian regionalism, so that the whole sketch about distribution of power, history and cultural footprint can be clarified. Moreover, this thesis also aims at providing insights to Taiwan’s decision-makers, scholars and officials by provide comprehensive and true picture of these two agreements.
Summarized below are findings from research studies that have espec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usual understanding of U.S.- China confrontation. First, we can take TPP as the strategic instrument for U.S. to sustain the hegemonic system by strengthening partnership in Asia Pacific region then collecting the regional resource. Secondly, in face of U.S.’ threat, China responds in hedge way, it follows the usual diplomatic mode that deepen the strategic bond with regional partnership, especially ASEAN. China’s current strategic focus i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having direct confrontation with U.S. will not be their current option. Moreover, relation between TPP and RCEP tends to be mutually beneficial instead of conflicting. For two of them are actually locating in different integrating stage, TPP adores golden standards like high level of liberalization, while RCEP pays more attention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0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中國與美國的亞太戰略 23
第一節 亞太政經整合背景-亞太主義 24
第二節 東協與亞太區域整合-東亞主義 33
第三節 中國與美國的亞太戰略 35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美國重返亞太的核心戰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47
第一節 TPP的發展源起與談判重點 47
第二節 美國亞太戰略的實踐-TPP的戰略意涵 61
第三節 TPP與亞太區域整合 66
第四節 小結 72
第四章:中國的戰略回應-RCEP 74
第一節 中國對TPP的外交回應 74
第二節 RCEP的發展源起與談判重點 81
第三節 TPP與RCEP之比較 87
第四節 小結 93
第五章: 結論 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3
參考文獻 10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
期刊:
  王文嶽,2013,〈東亞區域主義再建構:韓國參與東亞區域整合之進程與效應〉,《亞太研究論壇》,59:49-86。
  王曉蓉,2012,〈中國應對TPP的對策:研究前沿和爭論的焦點〉,《廣東商學院學報》,6:9-20。
  王文娟,2013,〈東亞FTA的新發展趨勢—區塊化發展〉,《經濟前瞻》,148:66-69。
  田起安,2012,〈從TPP第十二回合之談判內容看其未來進程〉,《經貿法訊》,133:13-17。
  江啓臣,2011,〈亞太主義與東亞主義對峙下的東協加八〉,《政治學報》,5:29-51。
  朱奕蘭,2006,〈FTAAP的前景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未來〉,《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9(12):62-66。
  邱達生,2002,〈從PECC談APEC與WTO之功能競合〉,《亞太經濟合作評論》,10:23-29。
  邱達生、鍾錦墀,2009,〈PECC與ABAC對APEC區域整合目標的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2(4):44-50。
  邱奕宏,2013,〈東亞區域主義的匯流:RCEP〉,《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6(2):37-45。
  ───,2011,〈美國的2011年TPP動態與亞太政經佈局〉,《APEC通訊》,136:4-5。
  李瑛,1998,〈多極化時代的安全觀:從國家安全到世界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5:11-15。
  吳玲君,2001,〈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40(3):1-21。
  吳澗生,曲風傑,2014,〈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趨勢、影響及戰略對策〉,《國際經濟評論》,1:65-76。
  吳詩雲,2011,〈簡析泛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訂之爭議性議題-以市場開放談判模式與智慧財產權保護程度為中心〉,《經貿法訊》,116:12-16。
  吳福成,2010,〈亞太區域經濟整合(REI)的兩條路徑-東協加N和TPP的較勁〉,《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33:1-5。
  杜蘭,2011,〈美國力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戰略分析〉,《美國外交專論》,1:45-51。
  余海洋,2012,〈國際戰略的批判研究解析與理論創新的可能〉,《國際觀察》,6:38-46。
  林俊甫,2013,〈區域綜合經濟夥伴協定(RCEP)推動進展與相關議題〉,《經濟前瞻》,148:90-94。
  胡聲平,2013,〈中共對東亞區域整合的認知-權力的觀點〉,《亞太研究通訊》,11:79-105。
  郭俊麟,2008,〈東南亞區域整合經驗-「東協模式」的實踐與檢討〉,《台灣國際研究季刊》,4(1):99-126。
  高朗,2004,〈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21:19-48。
  陳雅莉,2012,〈美國"再平衡戰略":現實評估和中國的應對〉,《世界經濟與政治》,11:64-82。
  陳華昇,2013,〈中國大陸強化東協外交之戰略意涵:習近平與李克強出訪東南亞之評析〉,《展望與探索》,11(11):22-29。
  陳稚卿, 2014,〈由峇里部長會議簡析WTO單一認諾制度〉,《經貿法訊》,156:16-21。
  陳逸潔,2013,〈RCEP 談判進展及可能涉及之農業議題內容〉,《WTO及RTA電子報》,373:1-4。
  陳偉華,2009,〈戰略研究的批判與反思:典範的困境〉,《東吳政治學報》,27(4):1-54。
  徐遵慈,2012,〈東亞整合新路徑:《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發展前景與我國之因應對策〉,《貿易政策論叢》,18:59-87。
  張心怡,2006,〈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2:1-46。
  許峻賓,2012,〈TPP的發展與我國參與的可能性〉,《APEC通訊》,144:1-8。
  ───,2013,〈東亞區域整合與能源合作的推動〉,《APEC通訊》,167:1-11。
  ───,2013,〈亞太區域經濟與國際政治關係〉,《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6:35-41。
  盛九元,2011,〈TPP的走向與趨勢:戰略意涵及對東亞區域合作的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6(7):74-80。
  莊朝榮,2013,〈TPP對中國FTA戰略之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l36(7):81-86。
  黃載皓,2013,〈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後中國的外交安全政策〉,《全球政治評論》,42:133-144。
  董玉潔、吳詩雲,2010,〈評APEC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之未來展望-以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為中心〉,《經貿法訊》,109:1-5。
  葉長城,2012,〈中國大陸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趨勢:兼論對台灣的影響與因應〉,《戰略安全研析》,90:37-39。
  詹滿容,2012,〈台灣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秩序下的挑戰與策略〉,《APEC通訊》,159:22-27
  廖舜右,2013,〈TPP與RCEP的比較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6(7):70。
  廖顯模,張凱銘,2013,〈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政策:門戶開放下的超區域霸權戰略〉,《全球政治評論》,42:63-90。
  賴榮偉,2013,〈攻勢現實主義與歐巴馬的亞太戰略發展〉,《育達科大學報》,35:75-102。
  蕭全政,2001,〈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14:201-220。
  賴怡忠,2009,〈歐巴馬時代的美國-亞太關係展望〉,《台灣國際研究季刊》,5(11):43-79。
  書籍:
  中野剛志,孫炳焱譯,2012,《TPP亡國論》,臺北:允晨出版。
  包宗和,2011,〈結構現實主義的論點、辨述與反思〉,載於《國際關係理論》,包宗和主編,臺北:五南出版,頁:49-62。
  江啟臣,2007,〈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演變與發展〉,《區域整合浪潮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臺北:中華臺北亞太經濟合作研究中心出版。
  李景治,羅天虹,2003,《國際戰略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林碧沼,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出版。
  曾怡仁,2013,《國際政治經濟學》,臺北:三民出版。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臺北:麥田出版。
  湯恩比著,陳曉林譯,1984,《歷史研究》,臺北:遠流出版。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
  薄富爾著,鈕先鍾譯,1996,《戰略緒論》,臺北:麥田出版。
  學位論文:
  陳祺升,2009,〈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歐盟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明倫,2004,〈冷戰後中共與東協國家多邊外交安全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黃奕龍,2006,〈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銘仁,2005〈小布希時期美中台三角關係-從新現實主義角度研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楊義弘,2009,〈亞太區域整合:APEC與ASEAN+X模式之比較〉,私立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名豪,2005,〈中共「新安全觀」下的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以「六方會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官方文件: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2014,〈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第15回合談判:美國C&M公關公司報告摘要〉,http://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7264,登錄日期:2014.2.19。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2014,〈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第16回合諮商(祕魯外貿部向該國業者簡報),http://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7938, 登錄日期:2014. 2. 19。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2013,〈TPP第18回合談判進展報告〉,http://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8692,登錄日期:2014.2. 19。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2013,〈TPP第19回合談判進展〉,http://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8717,登錄日期:2014.12.21。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2013,〈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第17回合諮商情形〉,http://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8356,登錄日期:2014.2.19。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2014,〈當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概況與初步評析〉,http://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2680,登錄日期:2014.2. 23。
  李宜靜,2013,〈美國於TPP談判提議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30327,登錄日期:2014.2.19。
  葉長城,2012,〈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回顧、進展與展望:兼論其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可能影響與我國之因應〉,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24846,登錄日期:2014.2.12。
  洪祥偉,2013,〈TPP新加坡回合談判重大進展〉,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28999,登錄日期:2014.2.19。
  郭德田,2009〈美國支援以「泛太平洋策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作為美國未來貿易政策之模式〉,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04356,登錄日期:2014.3.2。
  郭俊廷,2011,〈第一屆「中國大陸-東協北京經濟論壇」推動雙邊關係之發展〉,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19347,登錄日期:2014.4.1。
  郭俊廷,2012,〈東協將與六個對話夥伴展開「區域全面性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26567,登錄日期:2014.4.3。
  李宜恩,2013,〈RCEP召開首次部長會議,確立2015年完成談判之目標〉,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32478,登錄日期:2014.4.3。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東協加六〉,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6.aspx,登錄日期:2014.2.17。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RCEP第二回合談判在澳洲舉行 〉,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newsDetail.aspx?id_news=183,登錄日期:2014.4.5。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RCEP第三回合談判於馬來西亞順利舉行 〉,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newsDetail.aspx?id_news=197,登錄日期:2014.4.6。
  簡玉貞,2010,〈TPP完成第四回合談判 日本將積極爭取支持〉,工業總會貿易發展組,http://wto.cnfi.org.tw/all-module9.php?id=137&t_type=s。登錄日期:2014.3.3。
  全毅,2013,〈CAFTA的發展方略——TTP和RCFP視角〉,工業總會貿易發展組,http://www.cnfi.org.tw/wto/all-news.php?id=19749&t_type=s,登錄日期:2014.3.24。
  網路資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WTO/SPS協定〉,https://www.baphiq.gov.tw/content_edit.php?menu=29&typeid=960&typeid2=1522,登錄日期:2014.2.24。
  第一智庫,〈美國亞太戰略調整對東亞一體化進程的影響〉,http://www.1think.com.cn/ViewArticle/Article_4ffa4a807c07bcf4b4ef9bfbd2a90c8b_20131129_14702.html,登錄日期:2014.3.25。
  台灣經貿網,〈王毅:中國大陸目前不擬加入TPP〉,http://www.taiwantrade.com.tw/CH/bizsearchdetail/5633388/C/,登錄日期:2014.5.13。
  賀平、沈陳,〈RCEP與中國的亞太FTA戰略〉,國際問題研究,http://www.ciis.org.cn/gyzz/2013-05/30/content_5993470.htm,登錄日期:2014.4/27。 
  花俊雄,〈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和東南亞的戰略意義〉,海峽評論,http://www.haixiainfo.com.tw/275-8966.html,登錄日期:2014.3.31。 
  孫若儀,〈新時代的絲綢之路〉,海峽評論,http://www.haixiainfo.com.tw/275-8962.html,登錄日期:2014.4.3。
  曾蕙逸,〈經濟與政治交錯的東亞區域情勢 台灣的轉機?(下)〉,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570,登錄日期:2014.4.28。
  李沃牆,〈台灣加入TPP與RCEP的機會與挑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13404,登錄日期:2014.5.3。
  宋鎮照,〈歐巴馬訪問亞洲四國之策略與內涵:政治考量多於經濟利益〉,臺北論壇,http://140.119.184.164/taipeiforum/view/141.php,登錄日期:2014.3.23。 
  研討會論文:
  張榮農,楊義弘,2009,〈亞太區域整合策略之比較研究:以APEC與ASEAN為例〉,2009年發展研究年會會議論文,2009年11月.28日,臺北:銘傳大學。
  梁銘華,2013,〈RCEP初探與未來發展〉,2013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2013年5月31日,宜蘭:佛光大學。
  新聞雜誌:
  中國財經新聞,2014,〈TPP:一場未如期完成的“21世紀的談判”〉,http://jingji.21cbh.com/2014/1-1/zMMDA2NTFfMTAyMTIzMA.html,登錄日期:2014.2. 19。
  天下獨立評論,2014,〈從紗開始:另一面向看TPP〉,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04/article/1024,登錄日期:2014.3.13。
  中央社,2013,〈李克強:積極與東協簽睦鄰條約〉,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310090384-1.aspx,登錄日期:2014.4.1。
  自由時報,2014,〈台灣加入TPP 外長:中國確實是因素〉,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754462,登錄日期:2014.6.12。
  美國之音,2012,〈加入TPP:台灣是否要看中國臉色〉,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article-20120329china-taiwan-tpp-144869585/1149593.html,登錄日期:2014.6.2。
  中國評論新聞,2014,〈兩岸共同加入TPP的可能性與台海和平發展〉,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36&kindid=0&docid=102890672,登錄日期:2014. 6. 3。
  英文
  書籍:
  Liddell Hart B. H, 1960, Deterrent Defense, London: Stevens.              
  Booth, Ken. 1979. Strategy and Ethnocentrism. London: Croom Helm.  
  Gray Colin S, 1982, Strategic studies and public policy,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Clausewitz Carl Von. 1976. On War. Michael Howard and Peter Paret. tra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ihwan Kim, Soogil Young. 2005. The evolution of PECC: The first 25 years. Singapore: PECC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
  Manyin Mark E., 2012, Pivot to the Pacific?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Rebalancing” Toward Asia, Washington: Congressional Service Research.
  Naoko Munakata, 2006,The State of Regionalization, in Naoko Munakata, eds., Transforming East Asia: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Japa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37-42.
  網路資源:
  WTO,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 (accessed at March, 18, 2014).
  The ASEAN Secretariat, http://www.asean.org/asean/external-relations/asean-3, (accessed at February, 17, 2014).
  U.S. Business Coalition, http://www.tppcoalition.org/, (accessed at March, 26, 2014)
  New Zealand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http://mfat.govt.nz/Trade-and-Economic-Relations/2-Trade-Relationships-and-Agreements/RCEP/index.php, (accessed at April, 5, 2014).
  官方文件: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10, “APEC 2010 Bogor Goals Achieving the APEC Bogor Goals progress by Australia and the region” ,
  https://www.dfat.gov.au/publications/trade/APEC-2010-Bogor-Goals.html, (accessed at May, 4, 2014).
  APEC, 2010, “Pathway to FTAAP”, http://www.apec.org/Meeting-Papers/Leaders-Declarations/2010/2010_aelm/pathways-to-ftaap.aspx, (accessed at February, 22, 2014).
  USTR, 2011, “Outlines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http://www.ustr.gov/about-us/press-office/fact-sheets/2011/november/outlines-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 (accessed at March, 3, 2014).
  USTR, 2013, “Readout of TPP Call with U.S. Stakeholders”, http://www.ustr.gov/about-u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13/august/Readout-TPP-Call-US-Stakeholders, (accessed at March, 15, 2014).
  Guid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for Negotiating RCEP, 2013, http://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eb&cd=1&ved=0CC4QFjAA&url=http://www.iadb.org/intal/intalcdi/PE/CM 2013/11581.pdf&ei=9uY_U5qjG8jWkgWPioGYAQ&usg=AFQjCNGuUoPRyExJStgZ1ANBtvslCxdKAg&sig2=xagcZBpl7Ii4lKIZaloexg, (accessed at April, 5, 2014).
  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 2013,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Taiwan’s Participation in the TPP”, http://www.amcham.com.tw/topics-archive/topics-archive-2013-0/vol-43-no-12/4028-commentary. (accessed at May, 3, 2014).
  期刊文章:
  Bhagwati, Jagdish,1995, “US Trade Policy: The Infatuation with FTA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726:1-20.
  Deborah Kay Elms, 2013,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Looking ahead to the next steps”, ABDI’s Working papers, 3-13
  Gillian Goh, 2003, “The “ASEAN Way” non-intervention and ASEAN’s role in conflict management”, Stan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3(1): 113-118.
  Hilary Clinton, 2011,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1-11.
  John Mckay, 2002, “APEC success, weakn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42-53.
  Peter Bachrach, Morton S. Baratz, 1962, “Two Faces of Power”,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6(4): 947-952.
  Wen Jin Yuan, 2012,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nd China’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1-11.
  新聞雜誌:
  Business Times, 2013, http://www.nst.com.my/business/nation/a-whirlwind-visit-that-leaves-an-inspiring-trail-1.580918, (access at May, 4, 201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