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從社區觀點探討公所在社區發展中角色之扮演─以高雄市旗艦型計畫社區為例 Exploring the “District Office’s Role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from the Community Viewpoint -A Case Study of Kaohsiung Flagship Project of Social Welfar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260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13-01-30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13-02-18 |
關鍵字 Keywords |
旗艦型計畫、公私協力、夥伴關係、聯合社區、福利化社區、培力與陪伴 community welfare, flagship projec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artnership, empowerment and accompany, united communities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20 次,被下載 698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2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698 times. |
中文摘要 |
隨著世界潮流脈動,社區發展工作愈來愈受重視,社區地位亦愈形重要,尤其由社區自發性提出需求,落實政府社會福利政策,推動社區發展及福利社區化工作,為社區內需要關懷、照顧的弱勢族群,由社區居民運用內部人力,結合內外資源主動提供服務,此種在地化、區域性、便利性,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鄉情,正在各個社區角落持續發燒當中。 高雄市的旗艦計畫推動,由三民區自發性的結盟,公所及社會局的整合與協助,加上公部門各局處的協力,由社區與公部門共同努力聯結各方資源,為公私協力的最佳結合模式,並秉持傳承之道,將推動經驗與技巧傳承到前鎮區,進而到林園區及分享到其他各縣市,總希望這種良好的結盟模式,可以不斷持續接力,讓有心經營,願意付出的社區夥伴瞭解營造推動方式,減少摸索與試探,讓社區及早進入正常運作的軌道,進而讓社區居民感受溫馨和樂的關懷方式,營造祥和社區。 本研究以推動內政部旗艦型計畫的高雄市都會型社區為訪談對象,藉由其執行實務經驗,瞭解聯合社區推動旗艦型計畫是否符合社區居民需求,並進一步探討以社區觀點,將期待公所層級應扮演的角色功能。研究結果指出: 一、推動福利社區化旗艦型計畫符合社區居民需求,且每個社區均以參加旗艦團隊為榮。 二、社區結盟推動方式帶動公私協力,拓展資源共享、互助合作機制之夥伴關係。 三、社區對公所輔導期待之落差─公所角色的扮演。 四、未來政府部門在社區發展推動與營造上角色扮演。 本研究運用參與觀察法及質性研究菁英訪談法,以研究者長期的工作經驗,並與社區幹部成為夥伴關係,依據社區幹部的訪談資料,加上本身實務田野經驗,將訪談內容分類敘述,並綜合社區提出的建言,彙整提供未來政府政策及相關研究參考方向。相關建議如下: 一、政策制度面之建議:1.擬定社區發展計畫及政策方向;2.研修社區工作相關法令;3.首長對社區業務的支持度;4.建立公所納入年度社區業務績效考核,並設置社區輔導人員及主管獎勵制度,降低人員異動頻率;5.提升鄉鎮(市)區長的行政職權,定位公所的角色功能。 二、公所人員組織面之建議:1.地方首長的支持與認同;2.公所設置專業人力與整合窗口;3.成立「鄉鎮(市)區級社區發展工作會報」,增進社區情誼與分享社造成果。 三、實務推動面之建議:1.分級定期辦理公部門及社區幹部培訓課程;2.輔導社區拓展網路行銷平台,發展社區產業,厚植地方財力;3.社區依運作營造能力分組,委請績優社區陪伴加速成長,獎勵參加社區年度考評。 四、對未來研究之建議:1.以兼顧整體範圍及參酌在公所層級推動具有績效之縣市具體做法;2.採質化與量化並進。 期待社區美麗煙火的綻放,將由政策與公所的層層點燃導引,逐漸散發出光芒。 |
Abstract |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valued more and more as world trend changing, and the role of communi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specially, the internal residents of a community could not only integrate resources from both outside and inside the community to offer services actively, but also propose its needs spontaneously to promote the entir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o push welfare community projects within, and to implement the government’s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This kind of localized, regional and convenient culture, the concept of service the locals by the locals, is well received and popular among lots of community in the world. Kaohsiung Flagship Project of Social Welfare is promoted by the volunteering community of Sanmin District, integrated and assisted by District Office and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and othe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divisions. This is the best cooperation model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for both sectors worked hard to connect and unit the resources, and for passing the priceless experience and skills to Cianjhen District, Linyuan Dist and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 further. For those who want to create a better community but lack of knowledge, this well-collaborated model is expected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reduce the unnecessary fumble and exploration. With this model, the community and its partners could reform the community quickly, and make the residents feel warm and fragrant care by the community. To examine whether the promotion of united communities flagship project meets the community’s needs, the present study interviewed the executors of involved metropolitan cities of Kaohsiung Flagship Project of Social Welfare, which was promoted by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munity, and the expected role function of District Office was also analyzed as follows: 1. The promotion of Flagship Project of Social Welfare satisfied the nee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each community is proud of being involved in the team. 2. The promotion method of community alliance could efficiently push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s forward to build the reciprocal partnership of shared resources and mutual-cooperation. 3. During the project, the role District Office’s played and its supported aid differed from the expectation of the community. 4.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the government of its role in promoting and building community. The long-term working experience helped the author become partners of the community leaders; therefor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elite interview. Based on the interview and the author’s field study experience, content-analysis was accomplished to organize the suggestions of community leaders for future policies and researches: 1. Suggestions for future policies: a) planning the principle of policies and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 study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community works; c) raising the degree of community works support from the director of a County/City; d) incorporating community works into District Office’s annual performance examination, establishing community counselors system and superintendent reward system, and de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personnel change; e) enhancing the administration power of the Supervisor of a country/ town/ district and set up the role of the District Office. 2. Suggestions for the District Office’s employee organization: a) striving for the support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upervisor; b)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 labor and sectors for the project; c) form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working transaction of country/town/district level” to increase the community solidarity and share the results. 3. Suggestions for pragmatic implementation: a) conducting classified training courses for government sectors and community leaders regularly; b) assisting community to have its own online marketing platform to further develop community industry and conceal the wealth in community; c) grouping communities with project executive capacity, each team make the superior community leading others, and encouraging each community join the annual performance exam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 selecting successful samples that have achieved the District Office level however cover the entire range of a county/city; b) adopt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ith the policy and the Distric Office’s leading, community in Taiwan has unlimited potential to improve in the near futur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第 一 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5 第四節 研究問題……………………………………………………6 第五節 研究預期……………………………………………………7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參與觀察法…………………………………………………11 第二節 地方治理、非營利組織(NPO)的公私協力…………… 15 第三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發展歷程…………………………23 第四節 公所之職能與角色…………………………………………44 第五節 國內公所在社區業務推動角色扮演之相關研究…………50 第 三 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67 第二節 研究工具…………………………………………………… 7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73 第四節 研究過程與資料整理分析………………………………… 75 第 四 章 研究發現…………………………………………………… 79 第一節 推動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畫………………………………81 第二節 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畫拓展資源共享之夥伴關係………91 第三節 公所扮演之角色立場以及社區對公所的期待………… 116 第四節 公部門在社區發展推動與營造上應有的作為與相關建議 …………………………………………………………… 130 第五節 小結……………………………………………………… 139 第 五 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14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政策建議…………………………………… 161 第三節 未來展望………………………………………………… 166 參考文獻 …………………………………………………………… 169 附錄一 高雄市三民區及前鎮區旗艦型計畫之提案背景、計畫及 團隊形成與各社區發展協會簡介………………………… 175 附錄二 研究訪談同意書…………………………………………… 193 附錄三 菁英訪談逐字稿…………………………………………… 195 圖表目錄 圖 次 圖2-1-1:研究場域適合運用參與觀察法………………………………14 圖2-2-1:台灣社區營造網絡治理圖像…………………………………17 圖2-2-2:非營利組織政府之關係………………………………………20 圖2-3-1:社會福利、社區工作、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顧關係圖……31 圖2-5-1:目前社區發展業務推動層轉與輔導體系流程圖……………56 圖3-1-1:研究步驟與途逕………………………………………………70 表 次 表2-3-1:社區總體營造與社會福利社區化推動模式比較一覽表…34 表2-3-2:1999─2012年社區總體營造與社會福利社區化方案推動 一覽表…………………………………………………… 36 表2-3-3:旗艦計畫社區工作模式比較表………………………………43 表2-5-1:國內有關公所研究相關議題彙整表…………………………51 表2-5-2: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總論,有關公所 層級部分相關看法與建議……………………………………65 表3-3-1:受訪者基本資料………………………………………………74 表3-4-1:訪談日期、時間與地點排定表………………………………76 表4-1-1:主軸編碼分析歸類表…………………………………………80 表4-1-2:聯合社區的同質性與異質性…………………………………83 表4-2-1:內政部福利化社區旗艦型計畫提案縣市社區一覽表……109 表4-2-2:高雄市高泰、民享社區2012年接受外縣市參訪單位 一覽表…………………………………………………… 111 表4-2-3:筆者受邀分享輔導經驗與高雄市旗艦計畫推動經驗授課 一覽表…………………………………………………… 112 表4-2-4:高雄市三民區高泰、民享社區2012年受邀分享高雄市 旗艦計畫推動經驗與社區業務授課一覽表………… 114 表4-3-1:社區遇到問題或瓶頸時因應之道一覽表……………… 116 表4-3-2:以社區立場認為公所應扮演的角色………………………122 表4-3-3:區公所對於社區執行旗艦型計畫輔導參與情形調查 彙整表…………………………………………………… 128 表4-5-1:母雞帶小雞傳承社區分配表………………………………141 表4-5-2:高雄市都會區各區公所社區業務承辦人辦理業務 一覽表……………………………………………………144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江大樹,2006,《邁向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 江明修,2000,《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市:智勝文化。 ———,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 江亮演,1995,《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高雄:高雄復文&麗文文化。 吳英明、張其祿,2005,《全球化下的公共管理》,台北:商鼎。 呂育誠,2006,《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台北:元照。二版。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策略與經驗》,台北:智勝。 李登輝,1995,《經營大臺灣》,臺北:遠流。 林勝義,1993,《社會教育多論》,台北市:五南。 孫柏瑛,2004,《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南投:臺灣手工業研究所。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小畢空間。初版六刷。 許文傑,2009,《地方治理、發展與政治:宜蘭經驗的研究》,台北縣:韋伯文化。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生活學習》,臺北:行政院文建會印。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縣:遠足文化。 黃瑞琴,1994,《質的教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再版一刷。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文化。 賴兩陽,2004,《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市:洪葉。初版二刷。 ———,2011,《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文化。三版二刷。 簡春安、鄒平儀,2006,《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二版三刷。 蘇昭英,1999,《臺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念與實務》,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和員會。 (二)期刋 王培勳,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00:44-59。 吳明儒,2004,〈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下的福利社區化〉,《社區發展季刋》107:107-120 吳麗雪、林秀芳、林弘昌、蕭淑媛、陳秀雯、李玫臻與凃筱菁等人,2011,〈福利社區化-改制前高雄縣社區活化之具體社區營造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34:367-380。 李易駿,2011,〈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的沿革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417-429。 施丞貴、余金燕、鄭惠珠、李聲吼、林易蓁、黃韋仁,2008,〈營造福利化社區──屏東歸來平安幸福服務站的發展及運作模式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1:320-342。 徐 震,1979,〈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刋》,6:8-11。 ———,1982,〈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刋》,18:31-43。 ———,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刋》,107:22-32。 莫藜藜,2004,〈張鴻鈞先生與臺灣的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發展季刋》,107:42-52。 許文傑,2003,〈地方治理與發展策略:宜蘭經驗的回顧與展望〉,《佛光人文社會學刋》,4:169-194 許耿銘,2009,〈協力理論在跨界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以「政府機關與績優民間機構人才交流實施辦法草案」為例〉,《文官制度季刊》,1(3):55-79 許傳盛,2004,〈從社區總體營造的觀點談我國社區工作之願景-以彰化縣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107:213-225。 陶蕃瀛,1992,〈論台灣地區的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刋》,100:34-38。 黃源協、黃松林、蕭文高,1999,〈社區照顧的政策與實踐─以英國新堡市與台灣省台南市為例〉,《暨大學報》3(1):263-296。 劉弘煌,1999,〈都市型社區的社會福利社區化─以台北市文山區的經驗為例〉,《社區發展季刋》,87:58-71。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刋》,107:242-243。 蕭玉煌,1999,〈組織再造-社區組織工作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87:16-34。 賴兩陽,2000,〈福利社區化的理念實踐〉,《厚生月刋》9:39-41。 ———,2011,〈以社區圖像編織美麗國家:臺灣社區工作的回顧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刋》,133:445-461。 (三)專書篇章 王翊涵,2012,〈用心看咱的社區─社區發展工作裡的光采與感動〉,《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48-51。 白秀雄,1990,〈「社區」定義〉,載於《社會工作辭典」,蔡漢賢,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吳明儒,2009,〈社區陪伴結盟、幸福旗艦起航〉,《全國社區福利社區化觀摩會大會手冊》,台北:內政部,4-38。 吳明儒、王仕圖,2006,〈高雄市「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實施及續力計畫」成效評詁之研究初步成果,載於《開啟願景.編織幸福:高雄市95年度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計畫成果手冊》,黃肇新等,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18-35。 吳慶東,2012,〈推動社區產業厚植財力促進社區永續的發展〉,《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55-64。 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電腦軟體NUDIST操作手冊〉,載於《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林本弦、周平,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87-312。 林勝義,1998,〈福利社區化的概念與策略〉,載於《社會福利社區化文獻》,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2。 林會承,1996,〈由政府的本質看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與文化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東吳大學發展處。 長榮社會力發展中心,2006,〈專業培力,開啟願景 高雄市95年度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續力計畫〉,載於《開啟願景.編織幸福:高雄市95年度協力各區開啟社區願景計畫成果手冊》,黃肇新等,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10-17。 徐 震,1998,〈從「福利社區化」的觀點,看「社會福利」與「社區營造」的關係〉,《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4-13。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台北市:巨流,195-221。 張世典,1994,〈社區實質環境現況檢討及未來發展計畫:整合計畫部分,(期中簡報)〉,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張英陣,1998,〈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論與原則〉,載於《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徐震,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76-78。 曾華源,1988,〈推動社區工作之途徑與社區工作者角色之探討〉,載於《社區發展與回顧》,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248-263。 黃定國,1996,〈從政府施政方針探討當前都市社區總體營造的課題:以臺北為例〉,《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臺北:東吳大學發展處,159-189。 黃松林,2012,〈拓展社區在地實力〉,《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24-26。 ———,2012,〈評鑑總論(一)縣市政府部分 提昇社區發展多元化服務〉,《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69-96。 萬育維,1995,〈福利社區化的意涵與策略〉,《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特刋》,台北:內政部,89-95。 詹秀員,2012,〈地方政府提升社區工作推展績效的關鍵要素∼以南投縣經驗為例〉,《101年度全國社區展福利社區化觀摩大會手冊》,南投:P38-49。 蕭玉煌,1998,〈社會福利社區化的時代意義與政策規劃〉,《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編印。 蘇培人,2012〈禮失求諸野.改變的力量來自底層才能永續〉,《101年度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台北:內政部,43-47。 (四)學位論文 于保雲,2008,〈臺北市政府職權下放區公所之研究〉,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王春勝,2008,〈居民社區參與行為之影響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王雪玲,2012,〈區公所與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營造中的公私協力關係研究-以臺南市安定區中沙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孫清泉,2005〈臺北市區公所組織功能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徐名慶,2003,〈鄉鎮市公所組織職權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張又升,2004,〈社會福利的「最後一哩」─鄉鎮市(區)公所福利輸送角色與功能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銘國,2011,〈北投溫泉產業治理之研究-區公所角色觀點〉,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于修,2007,〈鄉鎮市公所體制改造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鄭逢堅,2012,〈縣市合併升格對地方基層治理影響之研究—以臺南市七股區公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鍾金蘭,2008,〈由鎮公所業務之演變探討台灣地方自治之變遷-以通霄鎮公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五)翻譯文獻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等,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吳宜璇、何景榮、任雲楠譯,2009《政治學力法論與途逕》,台北縣:韋伯文化。 Jon Pierre & B. Guy Peters,謝宗學、劉坤億、陳衍宏譯,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智勝。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Peter Burnham,Karin Gilland,Wyn Grant,Zig Layion-Henry Research Methods in Politics,何景榮譯,2008,《政治學研究方法》,台北縣:韋伯文化。 (六)書籍中的前言或是序言 邱創煥,1990,《臺灣省社區發展二十年專輯》序,南投: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 (七)研討會文章 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治理網絡之建構:六星計畫的比較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行政與政策學系主辦「府際關係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10月25、26日,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 呂育誠,2004,〈地方治理的制度問題與策略建議〉,台灣公共行政暨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主辦「多元環境下公共治理的新定位研討會」,6月26日,台北市。 李易駿,2010,〈運用內政部旗艦計畫提升社區組織能力〉,2010社區啟航.幸福靠岸 全國「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成果分享與策進未來研討會,10月2日,嘉義:嘉義縣勞工育樂中心。 渡邊俊一,1999,〈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展現況與臺灣的比較〉,發表於「中日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研究成果交流會」,9 月17 日,臺北:陽明山文化大學曉峰紀念圖書館。 賴兩陽、吳明儒,2010,〈內政部「福利化社區旗艦競爭型計畫」工作模式之比較〉,2010社區啟航.幸福靠岸 全國「福利化社區旗艦計畫」成果分享與策進未來研討會,10月2日,嘉義:嘉義縣勞工育樂中心。 關 中,2010,〈治理典範轉移:政府、領導人及文官的角色變遷〉,「全球化與行政治理」學術研討會,5月7日,桃園縣:開南大學。 (八)政府出版品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1999,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93。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90,《臺灣省社區發展二十年專輯》,南投: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88-89。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8)。 內政部,2002,臺閩地區九十年度推展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二、英文部分 Blumer,H.(1969)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ureaucrats,in J. M. Shafritz and A. C. Hyde(eds.),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ed., Cal.: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Christenson, James A. and Jerry W. Robinson, Jr.(eds), (1980),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merica Ames, Iowa,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Hill, M.& Bramley,G(1986). Andlysing Social Policy. Oxford:Basil Blackwell. Jorgensen,D. 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CA:Sage. Leech,B.L.(2002a),‘Interview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Vol.35,663-4) Lipsky,M.( 1992) ,’’treet-Level Bureaucracy”: The Critical Role of Street-Level Lofland,J., & Lofland,L. H.(1984).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t.Belmont,CA:Wadsworth. Peters, B. G., & J. Pierre (1998).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Rethin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8(2):223-243. Phifer, Bryan M., (1980), Histo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merica in Christen son and Robimson, Jr.(eds):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America, Ames, Iowa, Th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ingleton, G. (1994). Partnering for the Public Sector: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3(1): 2-5. Strauss, A. & (1987).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1956),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24th Session Annexes, Agenda Item 4, 20th Repor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on Coordination to the Council CE/(2931). Annex Ⅲ, P.14. (1956) Vidal, A. and Keating, W. (2004). Community Development: Current Issues and , Emerging Challeng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6(2), 125-137.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