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27120-14340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27120-143403
論文名稱
Title
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使用智慧型手機民眾的健康概念及健康行為
Application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 behaviors of population using smart phon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0-07-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0-08-27
關鍵字
Keywords
保健知識、智慧型手機、健康行為、健康信念模式、保健態度
Health behavior, Health attitude, Smart phones,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knowledg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8 次,被下載 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使用智慧型手機民眾執行健康行為之相關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SPSS 26進行統計分析,以Rosenstock(1974)健康信念模式模型建構研究架構,以網路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做為本研究主要研究分析資料,有效問卷數共計704份。研究方法依序為敘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及邏輯斯迴歸分析方法,以「使用者基本資料(包含人口學變項)」、「使用智慧型手機現況」、「智慧型手機保健知識」、「智慧型手機保健態度」、「自覺疾病罹患性」、「自覺疾病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行動線索」及「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行為」等構面進行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18歲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者,有58.7%會執行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行為,以執行「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及「當身體或已經不適時,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兩種保健行為居多。卡方檢定發現年齡、居住地區、是否因使用智慧型手機而感到不舒服、每次使用智慧型手機平均多久、保健知識、保健態度、自覺疾病罹患性、自覺疾病嚴重性、行動利益、行動障礙、行動線索等變項皆呈顯著相關,而後經邏輯斯迴歸方式分析結果顯示使用智慧型手機時間越長(低於60分鐘)、保健知識越高、保健態度偏正向、曾經得到醫護人員提供的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資訊者,執行保健行為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再者,雖然自覺疾病罹患性、自覺疾病嚴重性、自覺行動利益、自覺行動障礙與保健行為之間並無明顯顯著影像,但「自覺罹患網路成癮症之可能性」、「自覺罹患網路成癮之嚴重性」、「如果有良好的姿勢、正確的使用方式及適當地休息就可避免眼睛提早老化及病變之行動利益」及「我覺得使用智慧型手機時,必須花費心力去執行注意良好的姿勢、正確的使用方式及適當地休息等保健工作之行動障礙」,仍與是否執行保健行為有關。
本研究期望從小開始接受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知識之資訊,及建立良好保健態度之養成。而由於本研究發現台灣民眾對於因使用智慧型手機而衍生之疾病,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尚且不足,建議由醫院開始進行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知識之宣導,以維護台灣民眾之健康。
關鍵字:健康信念模式、健康行為、智慧型手機、保健知識、保健態度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lth behavior of smart phone users.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6 was used to perform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proposed by Rosenstock (1974)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collect data, and 704 valid responses were collecte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ing,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explore multiple constructs, namely basic user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mographic variables); current status of smart phone usage; health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use of smart phones; health attitude toward the use of smart phones;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perceived seriousness; 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 perceived barriers of taking actions; action cues; and health behavior regarding the use of smart phon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of the smart phone users aged ≥18 years, 58.7% demonstrated the health behaviors required for using smart phones. The most common health behaviors were (1)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ime spent with smart phones and resting properly and (2) immediately stopping the use of smart phones after feeling unwell. Chi-square testing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age, place of residence, having experienced discomfort from using smart phones, average time spent with smart phones per session, health knowledge, health attitude,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perceived seriousness, 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s, perceived barriers of taking actions, and action cues. Logistic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users we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health behavior when they spent shorter time with smart phones per session (<60 minutes), demonstrated high levels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positive health attitude, and had received health information regarding smart phone use from medical personnel.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perceived seriousness, perceived benefits of taking action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of taking actions were non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health behavior. However, the following item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execution of health behaviors: perceived likelihood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perceived seriousnes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benefits of avoiding eye-related disorder and aging problems through the execution of adequate use behavior, resting punctually, and maintaining proper postures when using smart phones; and action barriers concerning the inconvenience of executing adequate use behavior, resting punctually, and maintaining proper postures when using smart phon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mart phone users should receive health knowledge regrading smart phone use when they are young to foster adequate health attitude. Taiwanese users lack the awareness that taking preventive actions against disorders induced by the inadequate use of smart phone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eeking treatment after experiencing such disorders. Therefore,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are recommended to disseminate health promotional education for adequate smart phone use behaviors to maintain the health of Taiwanese people.
Key words: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behavior, Smart phones, Health knowledge, Health attitud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i
致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自覺罹患性及自覺嚴重性 12
第二節 自覺行動利益及自覺行動障礙 13
第三節 行動線索 13
第四節 非常態使用智慧型手機所產生之疾病 14
第五節 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態度 16
第六節 影響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之可能因素 16
第七節 健康信念模式相關研究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及前測 29
第三節 研究架構及統計方法 31
第四節 操作型定義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布情形 39
第二節 雙變項分析 61
第三節 多變項分析 157
第五章 研究討論 164
第一節使用智慧型手機民眾執行保健行為之概況 164
第二節使用智慧型手機民眾執行保健行為之相關因素 16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4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假設驗證 1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80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80
參考文獻 181


圖目錄
圖 1 1:近三年智慧型手機經常性行為(一周3次以上)使用比例變化 3
圖1-2:12歲以上個人曾經上網率 3
圖1-3:上網使用裝置 4
圖1-4:健康信念模式(ROSENSTOCK, 1974) 9
圖1-5:研究流程 11
圖3-1:研究架構 28



表目錄
表2-1:相關研究摘要: 18
表3-1: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及預計使用統計方式 31
表3-3:自變項操作型定義-基本人口學變項 33
表3-4:自變項操作型定義:自覺疾病罹患性及自覺疾病嚴重性 34
表4-11:各變項間統計方法與操作方式 37
表4-1:人口學基本變項描述性分析 40
表 4-2:個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之相關經驗描述性分析 42
表4-3:個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知識描述性分析 44
表4-4:個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態度描述性分析 47
表4-5:自覺疾病罹患性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50
表4-6:自覺疾病嚴重性變項描述性分析 52
表4-7: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行動利益變項之描述性分析 54
表4-8: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行動障礙變項之描述性分析 56
表4-9:行動線索之描述性分析 58
表4-10: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之描述性分析 60
表4-11:「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雙變項分析表(n=704) 62
表4-12:「保健知識」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雙變項分析表 65
表4-13:「保健態度」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雙變項分析表 69
表4-14:「自覺疾病罹患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雙變項分析表: 72
表4-15:「自覺疾病嚴重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雙變項分析表 74
表4-16:「行動利益」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雙變項分析表 76
表4-17:「行動障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雙變項分析表 78
表4-18:「行動線索」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雙變項分析表 80
表4-19:「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82
表4-20:「保健知識」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85
表4-21:「保健態度」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88
表4-22:「自覺疾病罹患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雙變項分析 90
表4-23:「自覺疾病嚴重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92
表4-24:「行動利益」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94
表4-25:「行動障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96
表4-26:「行動線索」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98
表4-27:「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100
表4-28:「保健知識」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103
表4-29:「保健態度」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107
表4-30:「自覺疾病罹患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雙變項分析 : 110
表4-31:「自覺疾病嚴重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112
表4-32:「行動利益」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114
表4-33:「行動障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115
表4-34:「行動線索」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雙變項分析表 117
表4-35:「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雙變項分析表 119
表4-36:「保健知識」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我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雙變項分析表 122
表4-37:「保健態度」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我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雙變項分析 : 126
表4-38:「自覺疾病罹患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我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雙變項分析表 128
表4-39:「自覺疾病嚴重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我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雙變項分析表 129
表4-40:「行動利益」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我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雙變項分析表 132
表4-41:「行動障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我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雙變項分析表 134
表4-42:「行動線索」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當我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雙變項分析表 136
表4-43:「人口學變項」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雙變項分析表 138
表4-44:「保健知識」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我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雙變項分析表 141
表4-45「保健態度」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我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雙變項分析表: 145
表4-46:「自覺疾病罹患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我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雙變項分析表 148
表4-47:「自覺疾病嚴重性」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我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雙變項分析表 150
表4-48:「行動利益」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我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雙變項分析表 152
表4-49:「行動障礙」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我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雙變項分析表 154
表4-50:「行動線索」與「使用智慧型手機保健行為-我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雙變項分析表 156
表4-51:依變項: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姿勢)之迴歸分析: 158
表4-52:依變項: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行為(會特別注意使用時間,並適度休息)之迴歸分析: 159
表4-53:依變項: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行為(當身體或眼睛不適時,我會及時放下智慧型手機休息)之迴歸分析 161
表4-54:依變項: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行為(當我感到憂慮或恐懼時,會馬上停止使用,並設定使用時間)之迴歸分析 162
表4-55:依變項:使用智慧型手機之保健行為(會定期清理桌面項目,並會安裝過濾藍光之APP)之迴歸分析 16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1. Pew Research Center. Smartphone, computer or tablet? 36% of Americans own all three. Retrieved 2015.11.25, from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5/11/25/device-ownership/
2. Rosenstock, I.M. (1974)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2, 328-335.
3. Lois A. Maiman B.A., Marshall H. Becker,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Origins and Correlates in Psychological Theory.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Volume: 2 issue: 4, page(s): 336-353.
4. John P. Kirscht.(1974)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Illness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s, Volume: 2 issue: 4, page(s): 387-408
5. Janz N., & Champion V, & Strecher V (2002).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In. Health Behaviour and Health Education. Glanz K, Rimer BK, & Lewis FM, Eds. p. 45-66.
6. Janz N., & Champion V, & Strecher V (2002).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In. Health Behaviour and Health Education. Glanz K, Rimer BK, & Lewis FM, Eds. p. 45-66.
7. Brownlee-Duffeck M, Peterson L, Simonds JF, et al. The role of health beliefs in the regimen adherence and metabolic control of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 1987;55:139-44.
8. Constantine NA, Jerman P. Accepta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among Californian parents of daughters: a representative statewide analysis. J Adolesc Health. 2007;40:108–15.
9. Weinberg AD, Cooper HP, Lane M, Kripalani S. Screening behaviors and long-term compliance with mammography guidelines in a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Oncology nursing forum. 1999: 26(3):545-54.
10. Nexøe J., Kragstrup J., Søgaard J. Decision on influenza vaccination among the elderly. A questionnaire study based on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Locus of Control Theor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 Care. 1999;17:105–110.
11. Billeux, J., Linden M.V.D., & Rochat, L.(2008). The role of impulsivity 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2, 1195-1210
12. Sharan, D., & Ajeesh, P.(2012).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ext message injuries. Work: A Journal of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41, 1145-1148.
13. Butt, S., & Philliips, J. G, (2008). Personality and self-reported mobile phone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 346-360.
14. Chang, M. K., & Law, S. P. (2008). factor structure for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A confirmatory study. Computersin Human Behavior, 24, 2597-2619
15. Williams, R.N. (1988) ‘Factor affecting the practice of Breast self-examination in older women’, Oncology Nursing Forum, 5, 611–616.
16. Gray, M.E. (1990) ‘Factors related to practice of breast self-examination in rural women’, Cancer Nursing, 13(2), 100–107.
17. Palank, C.L. (1991).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ve behaviour.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 815-832.
18. Carter, C. How the web helps Americans take better care of themselves. Retrieved 6 June 2016,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38678014_The_Online_Health_Care_Revolution_How_the_Web_Helps_Americans_Take_Better_Care_of_Themselves.
19. Dishman, R.K. (1990). Exercise adherence: Its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2, 202-204.
20. Berrigan, D., Dodd, K., Troiano, R.P., Krebs-Smith, S.M. and Barbash, R.B. (2003) ‘Patterns of health behavior in U.S. Adults’, Preventive Medicine, 36(5),. 615–623.
21. Skinner, C.S., Arfken, C.L. and Sykes, R.K. (1998) ‘Knowledge, perceptions, and mammography stage of adoption among older urban women’,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4(1), 54–63.
22. Petridou, E., Zavitsanos, X., Dessypris, N., Frangakis, C., Mandyla, M., Doxiadis, S. and Trichopoulos, D. (1997) ‘Adolescents in high-risk trajectory: Clustering of risky behavior and the origins of socioeconomic health differentials’, Preventive Medicine, 26(2), 215–219.
23. Lowry, R. (1996) ‘The effect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chronic disease risk behaviors among US adolescents’,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76(10), 792–797..
《中文文獻》
1.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7年版),106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取自: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2NrZmlsZS9mOTM5NzkxZi02NDM1LTQ2Y2QtOTYxNC02MmMwMzE3MzJlYzkucGRm&n=MTA25bm05omL5qmf5peP5pW45L2N5qmf5pyD6Kq%2F5p%2Bl5aCx5ZGKLnBkZg%3D%3D。
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年版),105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取自: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2NrZmlsZS9lMTgzYjk5Ny0wNzJjLTQ0MDgtOTNlMi1lNjNjZGJmYTQ5OWUucGRm&n=MDItMTA1IO%2BmjuaMgeacieaJi%2Bapn%2Bawkeecvu%2BlqeS9jeapn%2Bacg%2Biqv%2BafpeWgseWRii5wZGY%3D。
3. 滑手機會長骨刺!低頭族如何用手機才健康?(民國107年1月26日)。iHealth健康報報。取自:https://www.ihealth.com.tw/article/%E6%BB%91%E6%89%8B%E6%A9%9F%E5%82%B7%E5%AE%B3/。
4. 產業情報研究所(2017)。2017年臺灣智慧型手機發展需靠新興市場。取自:https://mic.iii.org.tw/news.aspx?id=452&List=115。
5.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107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取自: 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2NrZmlsZS85YmZhZjBlYS02NzI2LTRhYTgtOWYwYy1iYzQxY2RjZWEwZTQucGRm&n=MTA35bm05YCL5Lq65a625oi25pW45L2N5qmf5pyD6Kq%2F5p%2Bl5aCx5ZGKLnBkZg%3D%3D&icon=.pdf。
6. 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 (服創所) 智媒資料(2017)。2017年 4G行動生活使用行為調查。取自:https://www.twnic.net.tw/doc/twrp/20170721e.pdf。
7. 方慧諒(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國中生購買智慧型手機因素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僑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8. 賴志昶(民國107年10月18)。手機依賴症 陸排名全球第二,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m.ctee.com.tw/dailynews/20181018/n22ac2/931699/40be873ae7c55b0295d366895d101615/share?t=tpp。
9. 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導致眼睛提早老化,眼睛疾病提前報到(102年3月21日)。國家網路醫藥。取自:https://www.kingnet.com.tw/knNew/news/single-article.html?newId=30507。
10. 智美范(民國106年12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將網路成癮所衍生之電玩成癮加入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的精神疾病。每日頭條。取自:https://kknews.cc/news/ezy4b5n.html,kknews,2017.12.24。
11. 邱啟潤、吳瓊滿、王瑞霞、李淑婷(1999). 以PRECEDE模式分析老人健康檢查的行為.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5(6),348-358 。
12. 李從業(1997),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臺北市中、小學女性老師乳房自我檢查行為.護理研究,5(4),366-376。
13. 許志成、徐祥明、徐瑱淳、石曜堂、戴東原(2003)。台灣地區老年人健康行為之影響因素分析。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6),441-452。
14. 謝明玲 (民國100年8月23日)。你被智慧型手機綁架了嗎?。天下雜誌。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292。
15. 2019台灣網路報告。整體使用現況。取自:https://report.twnic.tw/2019/TrendAnalysis_internetUsage.html。
16. 韓登亮、齊志斐(2006)。大學生手機成癮症的心理學探析。當代青年研究,12,34-38。
17. 陳秋蓉、潘致弘、王正一、孫瑞昇、何啟功、潘雅仙, 職業疾病監控實證研究-上肢傷害. 1996,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18. 吳定中(2011)。愛瘋症候群。中榮醫訊,165,22-24。
19. 張金鳳、翁瑞宏、黃國峯、錢才瑋(2010)。美容意願量表:利用健康信念模式預測醫院員工之美容意願與行動。醫務管理期刊,11(4),249-264。
20. 黃維民、蘇冠睿(2013)。利用社群網站但討健康資訊交換行為之研究-以臉書(Facebook)為例。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11(3),247-267。
21. 林志偉、蕭宗璿(2015)。應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高科技產業工作者運動行為意圖之影響因素。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3),57-73。
22. 楊雅惠(2000)。網路上就醫選擇資訊之內容分析與使用者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23. 張筑涵(2009)。台灣地區成人健康行為對醫療利用之分析研究。亞洲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24. 葉季森(1987)。影響婦女抹片檢查之有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25. 陳曉悌、李怡娟、李汝禮(2003),健康信念模式之理論源起與應用。臺灣醫學,7:4,632-639。
26. 官蔚菁(2004),台灣健康信念模式研究之統合分析。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台南市。
27. 李宜昌(2008),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使用網路資訊進行體重控制行為之意願:與過去的彙總研究發現之比較。資訊管理研究,11,101-115。
28. 蔡容君(2008),以健康概念與健康信念模式探究健康行為之研究-以大學生為例,長庚大學碩士論文,桃園市。
29. 劉曦萍、林耀豐、林清和(2009),教學活動介入對國小學童的規律運動行為、健康信念及運動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5,131-151。
30. 陳麗梅(2009),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增進一位第1型糖尿病患遵從行為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8:2。
31. 陳雅文(2010),健康信念模式應用於大學生隱形眼鏡保健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32. 游亞純、湯幸芬(2013),東南亞出國旅客的腸道傳染病知識與健康信念模式對預防行為之影響,旅遊健康學刊,12:1,37-58。
33. 張德華(2014),以骨質疏鬆症知識、健康信念量表、對五十歲以上民眾對此疾病其知識、態度及行為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市。
34. 陳宣妏(2014),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高收入民眾的健康概念及健康行為-以成大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台南市。
35. 邱靜宜(2015),台中市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與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之關係研究,靜宜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36. 楊燦銘(2016),結合健康信念模型與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健康存摺之接受意圖,國立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37. 呂昀霖、李丞勳、陳靜誼、張家銘、許哲銘(2016),以健康概念與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健康管理APP使用行為,華醫學報,44,35-54。
38. 黃莉云、張鳳琴、苗迺芳(2017),以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台灣北部大學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之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6:1,77-86。
39. 鄭怡秀(2017),利用健康信念模式探討民眾使用智慧型手機健康管理應用程式行為之研究,中台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40. 呂美佳(2017),中高齡者智慧型手機使用動機與人際關係-以大臺北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41. 何宛宜(2017),新北市高中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生活型態及自覺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42. 程苡嘉(2020),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行為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碩士論文,屏東市。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