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6119-1033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6119-103355
論文名稱
Title
應用推敲可能性模型於探索高中生選擇就讀資管之意圖
Applying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to Explor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ntions to Choose to Stud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5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9-06-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9-07-16
關鍵字
Keywords
推敲可能性模型、思考路徑、中央路徑、周邊路徑、選擇意圖
Intention, Central Route, Thinking path,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Peripheral Rout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6059 次,被下載 27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605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74 times.
中文摘要
大學科系的選擇是人生重要的一項決策,因為選擇科系的不同,走向不同的路後,未來的生涯規劃、就業選擇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中,許多的高中生並不知道自己喜歡或了解自己適合的科系,由於近幾年資訊科技快速發展,資訊相關科系似乎成為高中生心目中的熱門科系,本研究從高中生可能接觸到的課程、營隊等可能的因素中,歸納出幾個構念並依其設計出模型,期能了解影響高中生選擇就讀資管系的因素。本研究使用推敲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來進行探討,了解不同的資訊來源是如何影響高中生,以及推敲可能性模型與思考、決策之間的關係。

研究顯示高中生己有能力處理收集到的資訊,並就收集到的訊息進行分析,在選擇科系上傾向採用中央路徑(Central Route);相對於之前學生在選擇科系上都是依照家長期待和師長建議所採用的周邉路徑(Peripheral Route)則呈現不顯著;高中資訊課程也是高中生獲取資訊的來源之一,學生會透過上課內容來了解資訊相關科系所學的內容,也能加深學生選擇資訊相關科系的意圖。
Abstract
The major in university is a big choice in our life, since the different choice we make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in the rest of our life. Nowadays, many high school students find it difficult to find out what they are really interested in. From the courses which students may take and the camps which students may join, this research concluded several factor and designed a model based on them, hoping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high school students when choosing their major in college. This research used ELM to investigate how differe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influence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ink o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ELM ,thinking ,and deci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 school students nowadays hav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they collected. So they tend to adopt Central Route when choosing what major to study in college. In contrast, students in the past tended to adopt Peripheral Route that based on the expectation of their parents and the advice of their teachers. Als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classes in high school is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information related departments. High school students may understand what they will learn in IT related departments in the future though IT classes offered in high schools,inducing their intentions to choose IT related programs as their majo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 i
論文公開授權書 ii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推敲可能性模型 4
第二節 推敲可能性模型於本研究應用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9
第一節 研究模型 9
第二節 研究假說與推導 10
第三節 操作型定義 13
第四節 研究設計 13
一、研究對象 13
二、問卷設計 13
三、前測與資料收集 16
第四章 資料分析 18
第一節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18
第二節衡量模型 19
一、信度分析 19
二、收斂效度 20
三、區別效度 21
四、共線性檢定 23
五、共同方法偏誤 24
第三節結構模型及假說驗證 2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0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30
第二節 學術與實務上貢獻 32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方向 33
參考文獻 34
附錄:本研究正式問卷 42

圖次

圖1-1 研究流程 3
圖2-1 推敲可能性模型之概念圖 4
圖3-1 本研究架構圖 9
圖4-1 本研究模型之SEM分析結果I 28
圖4-2 本研究模型之SEM分析結果II 29



表次

表2-1 推敲可能性模型相關研究整理 7
表3-1 操作型定義 13
表3-2 高中資訊課程自我效能問項 14
表3-3 營隊課程體驗問項 14
表3-4 資訊科技自我效能問項 14
表3-5 主觀意識問項 15
表3-6 媒體報導問項 15
表3-7 態度問項 15
表3-8 選擇意圖問項 16
表3-9 推敲思考路徑問項 16
表4-1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統計 18
表4-2 各構念合成信度、AVE值及Cronbach’s α 20
表4-3 指標變數之因素負荷值 22
表4-4 平均變異萃取量AVE平方根與各構念間之相關係數表 23
表4-5 共線性分析 23
表4-6 解說總變異量 24
表4-7 R square 27
表4-8 路徑係數、t值、p值數值 27
表4-9 假說驗證結果彙整表 2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英文部份
Bandura, A. (1986). Th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scope of self-efficacy theor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 359-373.
Bansal, H. S., & Voyer, P. A. (2000). Word-of-mouth processes within a services purchase decision context.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3(2), 166-177.
Bearden, W. O., Netemeyer, R. G., & Teel, J. E. (1989).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susceptibility to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4), 473-481.
Betz, N. E., Klein, K. L., & Taylor, K. M. (1996). Evalu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4(1), 47-57.
Brown, J., Broderick, A. J., & Lee, N. (2007).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 within online communities: Conceptualizing the online social network.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1(3), 2-20.
Browne, M. W., & Arminger, G. (1995).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mean-and covariance-structure models. In Handbook of statistical modeling for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pp. 185-249): Springer.
Browne, M. W., & Cudeck, R. (1993). 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 Sage focus editions, 154, 136-136.
Chan, Y. Y. Y., & Ngai, E. W. T. (2011). Conceptualising electronic word of mouth activity: An input-process-output perspectiv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9(5), 488-516.
Chin, W. W. (1998).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odern methods for business research, 295(2), 295-336.
Compeau, D. R., & Higgins, C. A. (1995).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189-211.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19-340.
Dotson, M. J., & Hyatt, E. M. (2000). Religious symbols as peripheral cues in advertising: A replication of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48(1), 63-68.
Filieri, R. (2015). What makes online reviews helpful? A diagnosticity-adoption framework to explain informational and normative influences in e-WOM.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8(6), 1261-1270.
Fishbein, M., & Ajzen, I. (1977).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1), 6-21.
Fornell, C., & Larcker, D. F. (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 In: SAGE Publications Sage CA: Los Angeles, CA.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William, C. (1998). Black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I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9). Análise multivariada de dados: Bookman Editora.
Hu, L. t.,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6(1), 1-55.
Kees, J., Burton, S., & Tangari, A. H. (2010). The impact of regulatory focus, temporal orientation, and fit on consumer responses to health-related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39(1), 19-34.
Kozinets, R. V. (2002). The field behind the screen: Using netnography for marketing research in onlin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9(1), 61-72.
Krugman, H. E. (196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3), 349-356.
Lu, H.-P., & Yu-Jen Su, P. (2009). Factors affecting purchase intention on mobile shopping web sites. Internet Research, 19(4), 442-458.
Luan, J., Yao, Z., Zhao, F., & Liu, H. (2016). Search product and experience product online reviews: an eye-tracking study on consumers' review search behavio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5, 420-430.
Marsh, H. W., & Balla, J. (1994). Goodness of fit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sample size and model parsimony. Quality and Quantity, 28(2), 185-217.
Marsh, H. W., Hau, K.-T., & Wen, Z. (2004). In search of golden rules: Comment on hypothesis-testing approaches to setting cutoff values for fit indexes and dangers in overgeneralizing Hu and Bentler's (1999) finding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11(3), 320-341.
McDonald, R. P., & Ho, M.-H. R. (200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repor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es. Psychological methods, 7(1), 64.
Melchor, M. Q., & Julián, C. P. (2008). The impact of the human element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quality for decision making and us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48(2), 44-52.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d Ed: McGraw-Hill.
Papathanassis, A., & Knolle, F. (2011). Exploring the adoption and processing of online holiday reviews: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Tourism Management, 32(2), 215-224.
Pavlou, P. A., & Fygenson, M. (2006).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IS quarterly, 115-143.
Petty, R. E., & Cacioppo, J. T. (1986).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In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p. 1-24): Springer.
Petty, R. E., Wegener, D. T., & Fabrigar, L. R. (1997).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8(1), 609-647.
Roth, W. G. (1985). Treatment Implications Derived from Self-Efficacy Research with Children.
Steiger, J. H. (1990). Structural model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 An interval estimation approach.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5(2), 173-180.
Sugawara, H. M., & MacCallum, R. C. (1993). Effect of estimation method on incremental fit indexes for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s.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7(4), 365-377.
Weston, R., & Gore Jr, P. A. (2006). A brief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4(5), 719-7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冠貿. (2002). 人力資源入口網站功能需求現況與使用者滿意度關連之探討─以104HRClub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田治平. (2006). 角色代言人在推敲可能性模式的影響途徑. 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1-56.
何仕仁, 黃台珠, & 吳裕益. (2007). 科學自我效能量表之發展. 科學教育學刊, 15(6), 613-626.
何光明, & 楊玲惠. (2011). 餐飲技職教育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自我效能對職涯選擇影響之研究-以大同技術學院餐飲管理系為例.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Journal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6(2), 80-107.
余民寧, 趙珮晴, & 陳嘉成. (2010). 以社會認知生涯理論探討影響選擇數學職業意圖的因素.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5(3), 177-201.
呂麗儀. (2009). 電腦自我效能與網路自我效能對資管系學生學習成效與工作選擇意圖之影響. 明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李家瑩, 李淑美, & 黃偉珉. (2015). 以推敲可能模式探討消費者創新與新產品採用之影響: 以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為例.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2(1), 1-30.
李藹慈, & 聶子敬. (2010). 創意生涯規劃課程對大學生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影響. 課程與教學, 13(1), 141-171.
卓詩鎔、饒婉儀. (2016). 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影響消費者使用旅館環保服務之行為意向. 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 14, 67-81.
周君倚, & 陸洛. (2014).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態度-以成長需求為調節變項.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1(1), 83-106.
林坤學. (2013). 社會影響力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 - HTC與Apple智慧型手機的比較. 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林欣儀. (2017). 時間壓力對消費者購物意圖影響之神經科學研究.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1-85.
林振隆. (2006). 應用推敲可能性理論模式 (ELM) 於網路教學的探討-以南部某專科學校為例.
林筠諺. (2010). 大一新生校系選擇影響因素關係之研究.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6(3), 223-255.
林鴻銘. (2011). 調節焦點對廣告說服的影響-訊息處理之角色. International Journal, 3(1), 039-052.
邱皓政. (2011).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五版), 台北: 五南.
金樹人, 林清山, & 田秀蘭. (1989). 我國大專學生生涯發展定向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22), 167-190.
洪建任. (2017). 探索教育課程對大學生自我效能、人際關係及生活效能之影響.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唐日新, & 葉耀仁. (2011). 應用推敲可能性模型探討部落格行銷效果: 以旅遊部落格為例. 中山管理評論, 19(3), 517-555.
高榮志. (2012). 認真遊戲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及電腦自我效能七年級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學位論文.
張允文, 方俊儒, 沈文華, & 羅怡婷. (2008). 從推敲可能模式的觀點探討共同性指標之偏誤-以平衡計分卡為例. 中山管理評論, 16(4), 743-785.
張杰. (2017). 線上廣告訴求與認知需求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張愔. (2013). 比較性口碑對消費者購買決策之影響.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張菀庭. (2017). 以推敲可能性理論探討軟體專案承諾升級.
張筱雯. (2002). 知識管理與員工滿意度之個案研究--以中央健保局南區分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學位論文.
張聰彬. (2014). 高雄市國小中高年級新住民學童家庭教養型態、電腦自我效能與資訊素養關係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莊明珠, & 郭德賓. (2006). 餐旅技職院校學生校外實習對職涯規劃影響之研究: 以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飮管理科系為例.
莊淑惠, 林鴻南, & 吳政霈. (2014). 線上產品評論對消費者購買意圖之影響: 認知需求與產品知識調節效果之探討. 管理評論, 33(4), 45-65+.
許仕勳. (2008). 網路口碑與產品資訊品質對品牌信任的影響:推敲可能性模式之應用.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學位論文.
許雅婷. (2009). e-Adviser: 高中生選填志願線上輔導系統. 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1-108.
陳玉婷, & 蔡立元. (2009). 從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 台南科大學報(第 28), 217-236.
陳冠霖, 楊書成, 馮文賢, 唐順明, & 戴逸民. (2012). 從訊號理論與推敲可能性模式探討線上社群信任與忠誠度之研究. 電子商務學報, 14(1), 73-95.
陳淑微. (2014). 社會影響力及自我決定對於社群商務之消費者購買意圖之影響.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彭聖佳. (2016). 消費者創新性、創新產品屬性、主觀規範對新產品採用意圖之影響-以便利商店霜淇淋為例.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黃芳銘. (2007). 結構方程模式: 理論與應用 (五版). 台北: 五南.
黃純宜. (2013). 影響高中職畢業學生選擇航海相關科系就讀之關鍵因素研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所學位論文.
楊惠合. (2004). 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蔡淑寬. (2013). 高中生選擇就讀社區高中影響因素之分析-以計畫行為理論觀點探討.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學位論文.
鄧志平. (1996). 高中生選擇大學主修科系決策歷程之研究. In: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睦敦. (2002). 婦女運動休閒參與者感受利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饒玉萍. (2010). 以推敲可能性模式探討合購網站使用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學位論文.
王秀槐, & 黃金俊. (2010). 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從自我決定理論看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中學生的科系選擇與學習成果.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5(2), 1-27.
王思尹. (2017). 大學生採納父母建議選擇科系者之學習滿意度與就業意願之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學位論文.
王韻, 林玉涵, & 林郁玲. (2015). 大學生購買名牌仿冒品之意圖-以計畫行為理論. 紡織綜合研究期刊, 25(1), 49-61.
王耀聰, 洪煌佳. (2012). 國小學童參與運動社團之行為意圖研究.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 2, 1-18.
池進通, 李鴻文, 劉慶湘, & 許志賢. (2007). 員工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 5(1), 58-76.
吳文雄. (2002). 電腦技能學習者過去的績效、目標認同、電腦自我效能及電腦績效因果關係之驗證-社會認知理論與目標設定理論的整合,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 47(1), 39-54.
吳明峰, 邱靖蓉, & 陳詠霖. (2010). 高雄市大學生環境友善行為意向模型之初探,城市學學刊. 1(2), 103-126.
吳珩潔. (2001). 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淑鶯, & 陳瑞和. (2006). 計劃行為理論應用於網路書店購買行為之研究.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 9(4), 1-24.
李旻樺. (2002). 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李姿青. (2007). 員工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數位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林妤玲. (2007). 影響行動加值服務採用意願之因素:使用情境的效果.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佳芬. (1998). 台北市國民小學資深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佳蓉. (2004). 影響農業相關學系應屆畢業生選擇農業職業意願因素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秉毅. (2004). 台北市市民運動中心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林振隆. (2006). 應用推敲可能性理論模式(ELM)於網路教學的探討-以南部某專科學校為例.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學位論文.
邱郁文, 林益民, & 施東河. (2007). 系統特性、任務特性與電腦自我效能對個人線上學習行為傾向影響. 電子商務學報. 9(2), 235-266.
邱鈺淇. (2017). 從服務主導導向觀點探討協同消費. 國立屏東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施美朱, (1999). 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洪雅珠. (2016). 推敲可能性模式於中學生高職群科認識之研究. 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學位論文.
洪新原, 陳鴻基, & 葉景琳. (2006). 創意支援系統提昇使用者創造力之研究:自我效能理論之解釋與實證. 資訊管理學報. 13(4), 1-26.
康濰瓘. (2016). 誤解式產品論證如何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佩芸, (2013). 產品置入態度對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產品涉入度與產品類別為干擾變數.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張金鐘. (2002).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的態度.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張耀元. (2011). 以科技接受模式及電腦自我效能探討運動彩券網路投注行為. 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許昕慈. (2017). 巨量資料隱私風險特性和資訊隱私顧慮對使用者掩飾行為之影響. 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學位論文.
許義忠, 莊麗君, 葉智魁, & 余泰魁. (2009). 計畫行為理論納入過去行為來預測高中生的休閒遊憩意圖與行為. 旅遊管理研究, 8(2), 145-162.
郭裕元. (2013).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消費者使用智慧電動車意圖之要素. 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陳豪欽. (2017). 即時通訊社群網路之創新商業模式.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游蕙綾. (2015). 高雄市民對C-bile品牌化、使用意圖與口碑宣傳意願間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萬家妤. (2018). 影響資訊服務人員的創意與創新服務行為探討—以內在動機為中介變數.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趙玉琪. (2006). 廣告之中央路徑與周邊路徑決策對消費者品牌態度之影響. 逢甲大學國際貿易所學位論文.
鄧翊宏. (2018). 文化創意與商業模式之探討—以旅館業為例.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蕭至惠, 張琡婍, & 蔡進發. (2009). 影響消費者對電子書接受意願因素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 7(3), 355-384.
謝宜軒. (2016). 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理論探討UBER之使用意圖.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學位論文.
闕美華, (1999). 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顏惠屏. (2013). 影響護理系學生職業選擇之因素探討. 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學位論文.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