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522119-1532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522119-153259
論文名稱
Title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男性病友自尊與生病行為之研究
Study of the Self-esteem and illness behavior by male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9-06-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9-06-22
關鍵字
Keywords
Rosenberg自尊量表、生病行為、自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illness behavior, Self-estee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8 次,被下載 7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1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得病後,影響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男性病友的自尊因素,及了解罹病過程中遭遇的醫療問題,以確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之男性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及半結構式訪談做為研究手法,並且運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做為輔助,其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壹、病友在得病後,可能影響自尊發生較為劇烈變化的因素有工作及身體層面,工作方面會因為疾病的關係,而必須先暫停事業、休養身體甚至放棄升遷或轉換跑道;在身體方面因為藥物和疾病的關係,導致身材改變與體力下降,出現自卑、減少社交等的行為。

貳、在求醫方面,本研究透過疾病和照顧治療階段的架構做分析,從中發現病友的行動似乎呈現階段進展的情形,但非直線且規律而是動態且不停來回的;在罹病初期病友無法確切知道致病的真正原因,導致出現有逛醫師行為的表現,另外病友與醫師之間的互動,及遵守醫囑與否在整個醫療歷程中,則是扮演著病況能否邁向舒緩的關鍵問題。

參、藉由量表的測驗發現病友目前的自尊落在正常區間內,本研究推估與疾病嚴重程度、年齡及罹病時程還有運動行為有關,以上因素使罹病過程的感受不至於影響到目前病友對於自己的評價。

研究結論:影響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男性病友自尊的因素非常多樣,而這些因素不一定會造成往後病友自尊有低落的表現;另外病人與醫師的互動,在整個生病歷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還涉及逛醫師行為、醫病關係與遵從醫囑的事件。

最後建議政府及衛教單位可推廣相關知識,讓更多人了解狼瘡減少被誤解、排擠的現象;提供轉職就業的相關服務,協助有意圖重回職場的病友;增設狼瘡的臨床路徑,減少病友被誤診或到處求醫的窘境;注重醫病關係的互動,改善病友健康狀態;從事運動及健身相關活動,增加體力、健康及提高自尊評價。
Abstract
This case study on the Self-esteem factor of a patient suffering fro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cusses the medical issues that the patient encounter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the disease. The case study target is a male patient suffering fro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nclude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s, assisted by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A patient suffering from such disease may be subject to dramatic change to Self-esteem, effecting work,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the patient's life. The patient may be forced to cease from working for rest purposes or abandon promotional or career-changing opportunities. Physically, medication and the disease itself would lead to changes in physique a decrease in stamina, as well as develop a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a decrease in socializing activities.

2. In seeking medical attention, this study uses disease and care therapy phases a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found that the patient's mobility seems to show progression, but not linear and regular, but rather dynamic and back-and-forth. At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the patient was unable to determine the exact causes of the disease. The patient began shopping for physicians as a result. Also, patient-physician interaction, and whether the physician maintained medical discipline dur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is a critical factor that would determine whether the patient's conditions could trend towards a more controlled phase.

3. The Self-esteem scale test found that the patient's Self-esteem currently falls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This study asserts that the measurement result is related to the seriousness of the disease, the patient's age, the progression timeline of the disease, and the patient's exercise habits. The above are all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enabled the patient to maintain a stable sense of Self-esteem.

Research Results: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male patient suffering from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re many, and not all factors would impact the patient's Self-esteem in the future. Also, patient-physician interaction is unavoidable during the entire disease development process. Also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clude physician shopping,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medical discipline.

Final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govern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authorities can disseminate detailed knowledge so to make more people aware of the condition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would less likely be misdiagnosed or transferred due to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atient's health and well-being are also important points of focus. In particular, exercise and bodybuilding activities could improve stamina and personal well-being, which could result in a higher sense of Self-esteem.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iv
目錄-vi
圖次-vii
表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關於紅斑狼瘡-5
第二節 自尊相關理論-12
第三節 生病行為研究-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4
第一節 研究概念-34
第二節 研究設計-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研究對象-43
第五節 資料蒐集-45
第六節 研究品質-52
第七節 研究倫理-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58
第一節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男性病友的生命故事-58
第二節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男性病友之自尊分析-66
第三節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男性病友之生病行為-90
第四節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男性病友之自尊表現-106
第五節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研究發現與綜合討論-107
第五章 研究結論-121
第一節 研究結論-121
第二節 研究限制-125
第三節 研究建議-126
第四節 個人省思-130
參考文獻-131
附錄-141

圖次
第二章
圖2-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14
第三章
圖3- 1效度檢驗策略分析圖-54

表次
第二章
表2- 1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相關碩博士論文研究分析-10
表2- 2自尊分析表-13
表2- 3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轉變-15
表2- 4自尊理論構面-20
表2- 5身體不適時先採取之治療方式-25
表2- 6生病行為理論架構-33
第三章
表3- 1研究概念-34
表3- 2質與量比較表-35
表3- 3質性思維歷程與功夫三到-36
表3- 4現象學概念-37
表3- 5訪談員對訪談控制程度比較表-39
表3- 6 Rosenberg自尊量表中英文內容-40
表3- 7本研究架構-42
表3- 8受訪者基本資料表-44
表3- 9 訪談時概況-44
表3- 10本研究流程-45
表3- 11資料分析五部曲-46
表3- 12訪談逐字稿範例-47
表3- 13資料編碼與呈現說明-48
表3- 14增加編碼描述-48
表3- 15意義單元分析表-49
表3- 16意義單元歸納舉例v50
表3- 17主題群聚表-51
表3- 18故事檢核與回饋表分數呈現-53
第四章
表4- 1名字記憶表-65
表4- 2 Rosenberg自尊量表測驗分數-1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文獻
一、期刊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354-376頁。
朱蘭慧(2003)。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形成與鬆動。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 85-119頁。
吳怡欣、張景媛(2000)。青少年與重要他人的情感關係和其自尊之相關研究暨訪談內容分析。教育心理學報,第32卷1期,15-40頁。
巫博瀚、賴英娟、施慶麟(2013)。「Rosenberg自尊量表」之試題衡鑑:評等量尺模型的應用。測驗學刊,第60輯第2期,263-289頁。
李玉嬋、林逸婷(2017)。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的適應路~共依附特質、心理彈性與創傷後成長的運用。諮商與輔導,第376期,46-50頁。
李美枝、鐘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 260-299頁。
李慶芳(2009)。我對質性研究的反思:兩個三角形與兩個問題。組織與管理,第2卷第2期,21-27頁。
周碧玲、林佳靜(2012)。醫病關係對癌症病人服藥遵從性與症狀控制的影響。護理雜誌,第59卷第1期,10-14頁。
林文香(1998)。全身性紅斑狼瘡病患的精神症狀與照護。護理雜誌,第45卷第4期,61-66頁。doi:10.6224/JN.45.4.61
林文香、夏萍絗、楊文山、洪志美(1999)。全身性紅斑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女病患的身體、心理、社會功能探討。護理研究,第7卷3期,261-275頁。doi:10.7081/NR.199906.0261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制報告。測驗學刊,第50輯第2期,223-256頁。doi:10.7108/PT.200312.0223
洪瑞斌、莊騏嘉、陳筱婷(2015)。深思敘說研究之研究倫理議題:回到倫理學基礎探討。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第3輯,55-79頁。doi:10.6512/lnp.2015.03.03
紀櫻珍、紀琍琍、吳振龍、黃松元(2006)。醫學倫理與醫病關係。北市醫學雜誌,第3卷第12期,1-11頁。doi:10.6200/tcmj.2006.3.12.01
胡凱揚、林高正、張珈瑛(2013)。台北市老年人之運動參與頻率、身體自尊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第2期,121-130頁。doi:10.6646/cypej.2013.2.121
徐釋卿、蔡佳玲(2010)。一位初診斷紅斑性狼瘡青少女個案之護理經驗。長庚護理,第21卷第2期,265-275頁。
翁國益、許秉寧(2009)。《免疫網絡》淺談紅斑性狼瘡。健康世界,第284期,71-72頁。doi:10.6454/HW.200908.0071
張君如、李宜玲、黃柏竣(2011)。健身房男性會員運動行為、肌肉外顯滿意度與自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第8卷第1期,189-208頁。
張志銘、王于寧、詹正豐(2007)。主觀規範之重要他人對休閒運動行爲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第2卷第2期,26-40頁。doi:10.29423/jsrr.200712_2(2).0002
張東仁、裴駿(2018)。高齡者因生理感官退化對其自尊影響之關鍵因素分析。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第6卷第4期,339-352頁。doi:10.6283/JOCSG.201812_6(4).339
張德明(2003)。SLE蝶舞翩翩一一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流行病學。健康世界,第210期,42-44頁。doi:10.6454/hw.200306.0042
張德明(2003a)。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與診斷。健康世界,第211期,43-45頁。doi:10.6454/hw.200307.0043
張德明(2004)。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治療。健康世界,第224期,80-84頁。doi:doi:10.6454/hw.200408.0080
梁成安、王培梅(2008)。中文版Rosenberg自尊感量表的信效度研究。教育曙光,第56卷第1期,64-71頁。
許秉寧(2008)。免疫網路蝶之夢魘漫談紅斑性狼瘡與腎炎。健康世界,第269期,10-12頁。doi:10.6454/hw.200805.0010
陳美華(2007)。身體活動、自我概念和自尊關係之文獻回顧。臺灣運動心理學報,第11期,17-39頁。
陳韻玲、熊秉荃、陳詞章、潘璦琬(2008)。憂鬱症個案的職能功能與生活品質。台灣醫學。第12卷第6期,627-634頁。doi:10.6320/fjm.2008.12(6).01
黃冠錦、蘇以青、吳姈娟、丘志軒、許心恬(2018)。低自尊之概念分析。榮總護理,第35卷第1期,104-110頁。
黃秋霞(2016)。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5卷第9期,149-154頁。
楊政議、李麗紅、曾雯琦(2008)。質性研究與實證主義的關係。護理雜誌,第55卷5期,64-68頁。doi:10.6224/jn.55.5.64
董萃英(2004)。全身性紅斑狼瘡與營養。健康世界,第217期,46-50頁。doi:10.6454/HW.200401.0046
劉彩娥、應立志、玉萬琳(2015)。台灣醫師與病患對醫病關係看法之差異。醫學與健康期刊,第4卷第2期,53-64頁。
蔡友月(2013)。遵/不遵醫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2期,73-140頁。
蔡青青、劉雪娥(1996)。自尊的概念。護理雜誌,第43卷第1期,90-94頁。doi:10.6224/JN.43.1.90
蔡錚雲(2006)。情境倫理、現象學心理學與質性研究。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2期,51-65頁。doi:10.7065/mrpc.200602.0051
鄭茵綺、黃金洲、陳瑋昇、黃德豐、孫秀卿、蔡劭瑜(2018)。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女性睡眠與晝夜血壓相關性及預測因子之初探。護理雜誌,第65卷第2期,43-53頁。doi:10.6224/jn.201804_65(2).07
蕭佳純、蘇嘉蓉(2014)。青少年自尊成長趨勢及相關影響因素探討。教育研究集刊,第60輯第3期,75-110頁。
賴香如、李碧霞、卓俊辰、呂昌明、溫婉玉、周維倫(2010)。透過現職教師建構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自尊教學指標。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55卷第1期,127-154頁。
駱俊宏、陳勝皇、余幸宜、許秀月(2010)。以性別為基礎探析自尊對男性護理人員於臨床護理之影響。台灣健康照顧研究學刊,第8期,21+23-37頁。doi:10.29750/TJTHCA.201001.0002
薛樹清(1978)。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之病因、致病原理及診斷。當代醫學第61期,1057-1061頁。doi:10.29941/mt.197811.0018
謝秀芳(2002)。質性研究。雲科大體育,第5期,45-53頁。doi:10.6619/YKDTY.2002.5.1
賽明成、陳建維(2010)。紮根理論與質性研究:調和觀點。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1期,1-28頁。

二、書籍
李政賢(譯)(2009)。社會心理學(原作者Richard J. Crisp, Rhiannon N Turner)。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政賢(譯)(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原作者:John W. Creswell, Cheryl N. Poth)。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慶芳(2013)。質化研究之經驗敘說: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煉。新北市:高立圖書。
周海娟、郭盛哲、黃信洋譯(2013)。社會心理學歐洲的觀點(原作者:MilesHewstone、Wolfgang Stroebes、Klaus Jonas)。臺北市:學富文化。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徐俊冕等人編著(1997)。醫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春興(1994)。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苙雲(2003)。醫療與社會。臺北市:巨流圖書。
張珣(2000)。疾病與文化。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張華葆(1992)。社會心理學理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梁婉玲(譯)(2010)。質性研究的品質控管(原作者:Uwe Flick)。台北縣:韋伯文化。
莊耀嘉(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臺北市:桂冠圖書。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臺北市:桂冠圖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陸洛、吳珮瑀、施建彬、高旭繁、翁崇修、陳欣宏(譯)(2006)。人格理論(原作者:Duane P. 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臺北市: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
陸洛、高旭繁(編譯)(2012)。心理學―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原作者:Wayne Weiten、Elizabeth Yost Hammer、Dana S. Dunn)。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游一龍、程千芳(2014)。細說研究:一條尋奇探秘的林淵小徑。臺北市:雙葉書廊。
廖榮利(1991)。醫療社會工作。臺北市:巨流圖書。
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原作者:Ann L. Weber)。臺北市:桂冠圖書。
謝博生(2000)。醫療與社會。臺北市:台大醫學院。
瞿海源(1989)。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市:巨流圖書。

三、論文
朱怡靜(2016)。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未婚女性穩定親密關係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欣諭(2011)。照護連續性與民眾逛醫師行為之相關性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岳芳如(2015)。探討慢性腎臟病患罹病中重要他人幫忙關係之經驗。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林美夙(2010)。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服用類固醇之身體心像、服藥遵從行為與生活品質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林美麗(2011)。認與受─照顧重症紅斑性狼瘡女兒與我的家庭故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文軫(1996)。探討青春期紅斑性狼瘡女性患童對其疾病的關注和調適行為。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仲葦(2011)。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家庭功能與社會暨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彭惠怡。(2012)。紅斑性狼瘡未婚女性生病經驗之敘說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智泓(2009)。追求生命癲峰的蝴蝶女性癲癇-紅斑性狼瘡短跑選手之挑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曾馨儀(2013)。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生涯挑戰與因應經驗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鄭伊真(2011)。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的修訂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盧佳香(2000)。紅斑性狼瘡患者社會心理需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賴怡嘉(2006)。未婚女性罹患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之生病經驗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關筑云(2012)。醫學系學生與護理系學生的壓力對生氣情緒表達之影響-以自尊與人際關係為調節變項。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博士班博士論文,台南市。

貳、外文文獻
Askanase, A., Shum, K., & Mitnick, H.(2012).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 overview. Social Work Health Care, 51(7), 576-586. doi:10.1080/00981389.2012.683369
Boodhoo, K. D., Liu, S., & Zuo, X.(2016). Impact of sex disparities 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95(29), 1-16. doi:10.1097/MD.0000000000004272
Chiu, Y.-M., & Lai, C.-H.(2010).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 stud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Taiwan. Lupus, 19(1250–1255).
Danchenko, N., Satia, J. A., & Anthony, M. S.(2006). Epidemiolog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comparison of worldwide disease burden. Lupus, 15(5), 308-318. doi:10.1191/0961203306lu2305xx
Garcia, M. A., Marcos, J. C., Marcos, A. I., Pons-Estel, B. A., Wojdyla, D., Arturi, A., Alarcon-Segovia, D.(2005). Mal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 Latin-American inception cohort of 1214 patients. Lupus, 14(12), 938-946. doi:10.1191/0961203305lu2245oa
Gergianaki, I., Bortoluzzi, A., & Bertsias, G.(2018). 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 outcom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32(2), 188-205. doi:10.1016/j.berh.2018.09.004
Heyneman, C. A.(2008).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Therapeutic Update. Journal of Pharmacy Practice, 22(1), 29-52. doi:10.1177/0897190008322246
Iverson, G. L.(1995). The Need for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or Person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 thematosu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40(1), 39-49.
Mak, A.(2010). The economic burde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sia: the current state. Lupus, 19(12), 1442-1446. doi:10.1177/0961203310374308
O'Neill, S., & Cervera, R.(2010).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24(6), 841-855. doi:10.1016/j.berh.2010.10.006
Pons-Estel, G. J., Ugarte-Gil, M. F., & Alarcon, G. S.(2017). Epidemiolog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 13(8), 799-814. doi:10.1080/1744666X.2017.1327352
Rees, F., Doherty, M., Grainge, M. J., Lanyon, P., & Zhang, W.(2017). The worldwid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Rheumatology(Oxford), 56(11), 1945-1961. doi:10.1093/rheumatology/kex260
Rosenberg, M.(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uchman, E. A.(1965). Stages of Illness and Medical Care. 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Behavior, Vol. 6, No. 3, 114-128.
Yu, K.-H., See, L.-C., Kuo, C.-F., Chou, I.-J., & Chou, M.-J.(2013).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Taiwan.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65(2), 244-250. doi:10.1002/acr.21820

參、網站文獻
MBA智庫。取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9%A6%96%E9%A1%B5。2019年3月28日17時18分。
MBA智庫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9%A6%96%E9%A1%B5。2019年3月30日18時32分。
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取自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2019年3月30日17時15分。
Rosenberg's Self-Esteem Scale。取自https://www.wwnorton.com/college/psych/psychsci/media/rosenberg.htm。2019年4月20日17時20分。
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取自http://www.sle.org.tw/。2019年3月20日16時05分。
台灣免疫風濕疾病關懷協會。取自http://www.airhcs.org.tw/。2019年3月20日16時03。
行政院主計總處。取自https://www.dgbas.gov.tw/mp.asp?mp=1。2019年4月14日22時18分。
奇美醫院衛教資訊網。https://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info/7390/A7390105.html。2019年5月14日20點42分。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取自http://www.rheumatology.org.tw/。2019年3月20日20時40分。
韋伯字典。取自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2019年3月28日17時18分。
韋伯字典。取自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2019年3月30日17時12分。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2019年3月30日17時10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取自http://dict.concised.moe.edu.tw/jbdic/。2019年3月30日17時08分。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怡行醫師。http://www3.vghtc.gov.tw/air/air_webedu/new_page_1.htm。2019年6月22日15時22分。
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64355。2019年4月20日16點56分。
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618000066-260301?fbclid=IwAR0TBRbBOuTxnlVhJLCHYrmbIU7RDNfUjKEmSrUSkMiL4NhOxsJVDGpmAfw&chdtv。2019年6月19日1時24分。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