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19114-16175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19114-161758
論文名稱
Title
隱性選民之政黨意識與其政黨傾向偵測
Partisan Mobilized Reasoning and the Prediction of Closet Partisans' Party Identific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9-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9-19
關鍵字
Keywords
政黨認同、動機推論理論、隱性選民
closet voters, partisan mobilized reason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04 次,被下載 35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0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2 times.
中文摘要
當前社會各界對於所謂的「中間選民」的認知,就是他們是一群自稱不特別偏向某一個政黨或政治立場的選民。然而,從學理來看,「無意見」、「沒有預設立場」不完全等於真的沒有政黨傾向。實務上這些隱性選民無法順利地被析離出的結果,可能(已經)使得針對選區合格選民其政黨傾向的分配所做民調,其結果出現脫離真實的狀況,甚至進一步會影響選舉預測與判斷。本研究將「隱性選民」定義為民意調查上政黨傾向未表態的選民,並依據政黨認同理論,重新設計政黨傾向的電訪問卷題,以一系列間接測量電訪題分析出有政黨傾向的隱性選民,並由此推判他們的真實政黨傾向。
為了確認重新設計的問卷題對分析出隱性選民的效果,本研究採取數個步驟,兼採電訪資料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本研究使用103年1月份的全國性電訪資料(受訪人數N=1,072),先以卡方獨立性檢定及二元勝算對數模型,確認選民政黨傾向(依變數)與國家認同、統獨立場與兩岸關係、媒體使用、政黨支持與偏好、投票意向與抉擇等變數的關係以及這些變數關聯具高度顯著性。再將這些題目組成指標(index),以明顯有藍綠支持者的得分分配來推判隱性受訪者的藍綠傾向。經過另一波電訪追訪的確認後(正確率約七成),我再就電訪資料中擇取出被偵測為具有政黨傾向的隱性選民,對他們進行深度訪談,藉此深入瞭解這些隱性(且政黨立場不明)但實際上偏泛藍與偏泛綠兩陣營的選民如何論述藍綠兩大政黨。透過一系列的分析,本研究得以在確認題目偵測力的同時,一窺隱性選民如何受政黨意象的影響或驅動。
本研究發現,對於藍綠傾向的隱性選民最具有偵測力的題目為媒體使用以及投票意向與抉擇概念這兩道題目,且不同陣營的隱性選民各有其適用的電訪題。這些發現將有助於國內學術及實務界更深入且正確掌握受訪母體政黨傾向分配狀況。未來的調查中使用這些間接政黨測量題,也將有助於降低當前政黨題項目無反應比例愈來愈高所帶來的衝擊。
Abstract
Researchers of partisan voters have‭ ‬been assuming‭ ‬that‭ ‬there is a solid difference between‭ ‬“independent”voters and‭ ‬partisan voters‭ (‬including leaners‭). ‬This is hardly a case in the Taiwan context‭,‬‭ ‬a democracy of two-party presidential system‭, ‬where over 40‭ ‬percent of voters are partisans but claiming independent‭ ‬in most of telephone surveys‭.‬‭ ‬Pollsters‭, ‬researchers‭, ‬and journalists‭ ‬have been calcul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y supporters by either‭ ‬omitting‭ ‬these‭ ‬“independent”‭ ‬voters‭ ‬due to the unavailability of the data‭, ‬or simply apply counterintuitive formula to gues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spondents with missing data‭. ‬This study takes‭ ‬avoid the definition of not-so-well-defined‭ ‬“independent”‭ ‬voters but aiming at‭ ‬these“invisible”‭ ‬or‭ ‬“closet”‭ ‬voters and at‭ ‬finding‭ ‬out their partisan orientation behind their ambivalent answers to telephone surveys‭. ‬‬‬‬‬‬‬‬‬‬‬‬‬‬‬‬‬‬‬‬‬‬‬‬‬‬‬‬‬‬‬‬‬‬‬‬‬‬‬‬‬‬‬‬‬‬‬‬‬‬‬‬‬‬‬‬‬‬‬‬‬‬‬‬‬‬‬‬‬‬‬‬‬‬‬‬‬‬‬‬‬‬‬‬‬‬‬‬‬‬‬‬‬‬‬‬‬‬‬‬‬‬‬‬‬‬‬‬‬‬‬‬‬‬‬‬‬‬‬‬‬‬‬‬‬‬‬‬‬‬‬‬‬‬‬‬‬‬‬‬‬‬‬‬‬‬‬‬‬‬‬‬‬‬‬‬‬‬‬‬‬‬‬‬‬‬‬‬‬‬‬‬‬‬‬‬‬‬‬‬‬‬‬‬‬‬‬‬‬‬‬‬‬‬‬‬‬‬‬‬‬‬‬‬‬‬‬‬‬‬‬‬‬‬‬‬‬‬‬‬‬‬‬‬‬‬‬‬‬‬‬‬‬‬‬‬‬‬‬‬‬‬‬‬‬‬‬‬‬‬‬‬‬‬‬‬‬‬‬‬‬‬‬‬‬‬‬‬‬‬‬‬‬‬‬‬‬‬‬‬‬‬‬‬‬‬‬‬‬‬‬‬‬‬‬‬‬‬‬‬‬‬‬‬‬‬‬‬‬‬‬‬‬‬‬‬‬‬‬‬‬‬‬‬‬‬‬‬‬‬‬‬‬‬‬‬‬‬‬‬‬‬‬‬‬‬‬‬‬‬‬‬‬‬‬‬‬‬‬‬‬‬‬‬‬‬‬‬‬‬‬‬‬‬‬
To do so I took‭ ‬a‭ ‬series of‭ ‬steps‭, ‬includ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ones‭. ‬First I used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conducted in January 2014‭ (‬N=1,072‭) ‬in Taiwan via a RDD telephone survey‭. ‬This survey includes‭ ‬the‭ ‬conventional‭ ‬party identification question plus a serious‭ ‬of‭ ‬theory-based‭ ‬alternative questions‭ ‬that I evaluated to be triggering respondents’‭ ‬mobilized reasoning about the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Kuomingtang‭ (‬KMT‭) ‬or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I‭ ‬then created an‭ ‬index for partisan respondents‭ ‬of the two political camps‭, ‬and applied the score patterns to‭ ‬the closet respondents‭. ‬In another follow up survey‭ (‬March 2014‭) ‬that‭ ‬targeted at‭ ‬the closet respondents‭ ‬I‭ ‬found that the correctness of prediction‭ ‬using the index‭ ‬is about 70%‭. ‬I then targeted and interviewed the most ambivalent closet voters and explored how their partisan mobilized reasoning was‭ (‬and failed to be‭) ‬triggered by the alternative survey questions‭. ‬I‭ ‬concluded with‭ ‬a‭ ‬few‭ ‬survey questions‭ ‬future‭ ‬electoral‭ ‬studies can use for probing‭ ‬closet voters‭. ‬The rich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ng partisan votes‭, ‬the debate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ependent vot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san mobiliz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隱性選民之定義 12
第二節 有政黨傾向的選民如何思考 14
第三節 中間選民如何思考 19
第四節 尋找隱性選民的間接測量題型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28
第二節 研究變數測量與間接問卷設計 30
第三節 資料來源 39
第四節 問卷前測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6
第一節 卡方獨立檢定分析 46
第二節 二元勝算對數模型分析 58
第三節 判斷隱性選民之政黨傾向 60
第四節 確認推判結果 64
第五節 隱性選民與泛藍、泛綠支持者之樣態分布 66
第六節 隱性選民之深度訪談 68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5
第三節 研究貢獻與未來展望 96
參考文獻 99
附 錄 1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頁149。

文崇一,1978,〈問卷設計〉,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與李亦園(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頁405-438。

吳重禮,2008a,《政黨與選舉: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三民,頁192-196。

洪永泰,2000,〈調查研究方法〉,何思因、吳玉山(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頁155-170。

洪永泰,2014,《誰會勝選?誰能凍蒜?預知政治版圖,讓民調數字告訴你》,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高永謀,2005,《台灣正名100》,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恆明,1986,《中華民國政治符號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頁1-2:68-99。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頁27-45。

國史館審編處,2002,《國民政府檔案(一)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歌史料》,台北:國史館,頁1。

(二) 期刊
王中天,2010,獨立選民的類型及其投票行為:台灣2008年總統選舉的觀察,《選舉與研究》,17(2):35-69。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1-34。
初文卿,2004,〈隱性選民研究-以2003年花蓮縣長補選為例〉,《師大政治論叢》,2:29-65。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吳乃德,1993,〈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何思因,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39-52。

何思因、吳釗燮,1996,〈台灣政黨體系之下政黨認同的測量方法〉,《選舉研究》,3(1):1-16。

俞振華、林啟耀, 2013 ,〈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台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

張傳賢、黃紀,2011,〈政黨競爭與台灣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間的聯結〉,《台灣政治學刊》,15(1):03-71。

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4(1):1-57。

徐火炎,1993,〈選舉競爭與政治分歧結構的變遷:國民黨與民進黨勢力的消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37-75。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80。

游清鑫,2002,〈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9(2):85-115。

游清鑫,2008,《2005年至2008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四年期研究規劃(IV):2008年總統選舉面訪案》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6-2420-H-004-017。

莊淑媚、洪永泰,2011,〈特定政黨不認同:台灣地區民意調查中關於政黨認同的新測量工具〉,《選舉研究》,18(2):1-29。

莊天憐,2000,〈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選舉研究》,8(1):71-115。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

劉正山,2009,〈2008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政黨支持者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的分析〉,《選舉研究》,16(2):51-70。

劉正山、朱淑華,2012,〈不中間的中間選民:以質性方法初探有政黨傾向選民隱藏政黨傾向的原因〉,《東吳政治學報》,頁177-228。

劉義周,1987,〈選民的政黨偏好〉,載於《轉型社會中的投票行為-臺灣地區選民的科技整合研究(II)》,雷飛龍等,計畫編號:NSC76-0301-H-004-12,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鄭夙芬,2006, 〈「深綠選民」之探索〉,《問題與研究》,46(1):33-61。

蕭怡靖、林聰吉,2012,〈台灣政治極化之初探:測量與分析〉,頁6-7。

(三)學位論文
朱曉玉,2004,〈我國獨立選民投票行為研究:2000年與2004年總統選舉之分析與比較〉,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桃園。

吳欣禪,2010,〈獨立選民的類型、政治行為與態度以台灣2008年總統選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余忠威,2012,台灣獨立選民之研究:2004年與2008年總統大選的實證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陳玉瑛,2007,《台灣民眾之意識型態與對新台幣鈔券圖像主題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張君慧,2012,〈以焦點團體訪談法探究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樣貌〉,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網路資料
ETtoday東森民調雲,「2014決戰六都藍綠支持度調查」,ETtoday東森民調雲,2014年7月1日,http://www.ettoday.net/survey/survey.php?id=69,參閱日期:2014年9月3日。

ETtoday東森民調雲,「決戰中台灣 2014台中彰化南投縣市長參選人支持度調查」,ETtoday東森民調雲,2014年6月22日,http://www.ettoday.net/survey/survey.php?id=67,參閱日期:2014年9月3日。

TVBS民調中心,「台中市長選情民調」,TVBS民調中心,2014年7月11日,http://home.tvbs.com.tw/static/FILE_DB/PCH/201407/20140731201647333.pdf,參閱日期:2014年9月3日。

TVBS民調中心,「高雄市長候選人民調」,TVBS民調中心,2006年10月16日,http://home.tvbs.com.tw/static/FILE_DB/PCH/200610/davidkuo-20061018134423.pdf,參閱日期:2014年9月3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馬英九推軍事政策:確保台海無戰事」,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hk.crntt.com/doc/1004/4/1/1/10044114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41143,2007年9月2日,參閱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中評社,「立報社論:敗選怪罪王雪紅,未必有理」,台灣立報,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doc/1019/8/4/3/101984336.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984336,參閱日期:2014年12月3日

民主進步黨,「民進黨:『中華台北』是中國打壓台灣的產物,不應該是台灣追求的目標」,民主進步黨,2008年8月6日,參閱日期:2014年12月3日。

民主進步黨,「民進黨中常會對北京奧運之聲明稿」,民主進步黨,2008年8月6日,參閱日期:2014年12月3日。

民眾政黨立場傾向追蹤分析,台灣指標民調,http://www.tisr.com.tw/?page_id=486,參閱日期:2014年9月1日。

李欣芳、羅添斌,「募兵爛攤子 監委籲馬別丟給下任」,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41373,2013年12月25日,參閱日期:2013年12月30日。

李鴻典,「阿扁提出黨徽國徽說亂了親中陣腳」, http://www.southnews.com.tw/polit/polit_00/polit_09/01204.htm,參閱日期:2013年12月16日。

東森政治中心,「民調/台中市長藍綠對決 胡志強44%、林佳龍37%」,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4年3月15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15/335178.htm#ixzz3CBNhhtUN ,參閱日期:2014年9月3日。

政治中心,「HTC吃定臺灣人?梁文傑:這樣的企業,挺他幹嘛?」,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n/2012/08/20/175613,參閱日期:2014年12月3日
重要政治態度分布趨勢圖,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content/partyID.htm,參閱日期:2013年10月18日。

陳雅蘭,「王雪紅:HTC是中國人創立的品牌」,經濟日報,2010年7月27日,http://edn.udn.com/news/view.jsp?aid=297745&cid=47#,參閱日期:2014年12月3日
奧運知識庫,http://www.tpenoc.net/center_b03_01.html,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參閱日期:2014年12月3日。

劉康彥,「民調/中彰投藍天變綠地 林佳龍贏胡志強28個百分點」,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4年6月25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625/371413.htm ,參閱日期:2014年9月3日。

謝文華、張文川,「大中至正再見 自由廣場今掛牌」,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dec/8/today-fo4.htm,2007年12月8日,參閱日期:2013年10月17日。


二、 英文部分
(一)書籍
Arceneaux, K., & Johnson, M. 2013. Changing Minds or Changing Channels? Partisan News in an Age of Choi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rnham, Walter Dean. 1970. Critical Elections and the Mainsprings of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 Norton.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120-143.

Fiorina, 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Jimenez, G. C. 2009, Red Genes, Blue Genes: Exposing Political Irrationality. Brooklyn, N.Y.: Autonomedia.

Levendusky, M. 2013. How Partisan Media Polarize America.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期刊
Dennis, Jack. 1988.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part I: On Being an Independent Partisan.”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18, No.1, pp:77-109.

Dilliplane, Susanna, Seth K. Goldman, and Diana C. Mutz. 2012. “Televised Exposure to Politics: New Measures for a Fragmented Media Environ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pp:1–13.

Johnston, R, 2006, “Party Identification: Unmoved Mover or Sum of Preferences? ” ,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 vol. 9, no. 1, pp. 329-351.

Kim, Y., Chen, H.-T., & de Zuniga, H. G., 2013, Stumbling upon news on the Internet: Effects of incidental news exposure and relative entertainment use on political engage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6), 2607–2614. doi:10.1016/j.chb.2013.06.005

Leeper, T. J., and Slothuus, R. 2014, “ Political Parties, Motivated Reasoning, 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The Forum: Vol.10:Iss.3, Article 6. pp.1-17

Magleby, D. B., & Nelson, C. 2012. “Independent leaners as policy partisans: An examination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policy views”, The Forum: Vol.10:Iss.3, Article 6. pp.1-17

H. Miller and Martin P. Wattenberg, 1983, “Measuring Party Identification, Independent or No Partisan Prefer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7, No. 1, pp. 106-121.

Thomas J. Leeper, Rune Slothuus, 2014, “Political Parties, Motivated Reasoning, 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 35, pp. 139-140.

Petrocik, John R. 1974. “An Analysis of Intransitivities in the index of Party Identifcation. ” Political Methodology 1 (3):31-4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