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803118-0201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803118-020124
論文名稱
Title
環境治理之資訊不對稱及制度依賴相關性實證研究-社會實驗之應用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Asymmetric and Institutional Dependenc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Experime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8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7-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9-03
關鍵字
Keywords
環境治理、資訊不對稱、制度依賴、路徑依賴、社會實驗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formation Asymmetric, Institutional Dependence, Social Experiment, Path Dependen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1 次,被下載 11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2 times.
中文摘要
隨著環境意識崛起,地方政府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權衡中,兼顧不同利害關係人之權益,明確引導城市發展途徑,確保地方能朝永續發展方向邁進,實為今日地方治理之重要課題。過往,地方政府為求城市經濟發展,過度遷就既有開發思維,加上政治、經濟與產業結構依存關係,致使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上容易陷入制度結構之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態勢,很難真正落實地方的永續發展。
高雄茄萣1-4號道路開闢爭議是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立場衝突的縮影,亦是地方環境治理制度依賴的明顯案例,本研究欲以1-4號道路開闢爭議為標的,探討環境資訊不對稱與環境制度依賴之關係,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做為地方環境治理擺脫制度依賴態勢之參考。本研究透過質性與量化研究兩階段混合方法對地方利害關係人進行調查,第一階段透過相關文本、田野調查以及深度訪談,了解環境制度依賴形成途徑與關鍵成因;第二階段則是透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了解環境制度依賴與資訊不對稱之關聯性;最後,本研究亦透過社會實驗之設計,探討不同屬性環境資訊介入對民眾環境決策判斷行為意向之影響。
經文本、觀察、訪談與問卷資料歸納分析,本研究發現:

一、 地方環境治理會受到整體環境的政治經濟結構、產業型態、政策依賴與社會氛圍間的依賴影響,亦會受到個體認知的生命經驗影響,而個體認知與環境制度結構間又會互為影響,從而產生路徑依賴中所謂正向序列反應而強化地方環境治理制度結構的依賴態勢。

二、 地方環境治理之資訊不對稱和制度依賴間存在正向關係,其中,居民愈相信地方網絡與媒體管道所提供的環境資訊,對地方政治經濟與社會氛圍的依賴程度會愈高;反之,居民若較相信環境團體所提供的資訊,則對地方政治經濟與社會氛圍的依賴程度會越低。

三、 環境資訊多寡與屬性均會影響地方居民環境決策判斷行為,其中,對已有定立場居民而言,不論正向經濟發展或反向環境衝擊影響訊息給於,均不會改變其原有立場,但反向環境衝擊訊息則會降低不同立場居民對開發行為支持程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不僅對地方政府及地方利害關係人提出相關建議,亦針對此一議題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of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how local governments can set a clear path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ensure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towa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hile maintaining a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local governance nowadays. In the past, local governments catered excessively to existing development thinking in pursuit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due to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 they were susceptible to a state of institutional structural path dependency when it came t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ence,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m to truly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local level.
The Cieding no. 1-4 roadway environmental disputed issues in Kaohsiung can be seen as an epitom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t is also an explicit case of institutional dependency in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ocusing on the no. 1-4 roadway environmental disputed issues,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ymmetry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penden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e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rom institutional dependency.
A two-phase mixed-methods research approach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ocal stakeholders. In the first phase, document analysi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ath of the formation of institutional dependen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its main causes. In the second phas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dependency of environment governanc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Finally, a social experiment was employed to explore how the intervention of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fluences the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and judgments.Through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document analysis, field observation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was found that:

I.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dependence among the overall political-economic structure, industrial patterns, policy dependency, and social atmosphere. It is also affected by how individuals perceive their life experiences, which is inter-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The positive feedback sequence in path dependency is, thus, generated,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dependency of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I. A positive correlation can be found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 path dependency in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t appears that the more local residents believe in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local networks and the media, the more dependent they are on the local political-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Conversely, the more they believe in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environmental groups, the less dependent they are on the local political-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social atmosphere.

III. Both the amount and attribute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fluence the local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and judgments. It seems that, for residents who have already taken a specific stance, their stances remain unaffected by the exposure to both positive messages regar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gative messages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However, the latter reduce the level of support for development projects among residents with various stances.

Finally, this study, which is based on the findings, will offer advice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stakeholders as well as advice for the future stud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論文審定書 i
謝誌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2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問題意識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7
第六節 名詞解釋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路徑依賴對民眾環境決策行為影響之相關理論 23
第二節 環境資訊對民眾環境決策行為影響之相關理論 43
第三節 交易成本對民眾環境決策行為影響之相關理論 53
第四節 有限理性對民眾環境決策行為影響之相關文獻 59
第五節 茄萣不同利害關係人與制度結構依賴關係之相關文獻 64
第三章 研究途徑與方法 7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流程 7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實證場域-高雄茄萣(濕地) 75
第三節 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發爭議之路徑依賴現況 93
第四節 調 查實施與分析步驟 9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138
第一節 質性研究結果 138
第二節 量化研究結果 178
第三節 社會實驗研究結果 2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6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發現 206
第二節 政策意涵與建議 208
第三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217
參考文獻 222
附錄一-茄萣地區與茄萣濕地重要發展摘要 244
附錄二-1-4號道路(莒光路南段)替代方案路線(一) 259
附錄二-1-4號道路(莒光路南段)替代方案路線(二) 260
附錄二-1-4號道路(莒光路南段)替代方案路線(三) 261
附錄三 深度訪談同意書 262
附錄四 問卷調查說明書 263
附錄五 茄萣1-4號道路民眾意向調查問卷-正式問卷(支持版) 264
附錄六 茄萣1-4號道路民眾意向調查問卷-正式問卷(反對版) 270


圖目錄
圖 1 1環境治理與城市發展互動關係示意圖 5
圖 2 1涵納型與榨取型制度依賴關係示意圖 29
圖 2 2路徑依賴關鍵因素圖 31
圖 2 3制度斷續均衡模式圖 33
圖 2 4制度化和制度變遷過程的辯證原則循環圖 35
圖 2 5制度變遷過程演變圖 36
圖 2 6奧爾湖斯公約三大原則之關係意象圖 47
圖 2 7資訊不對稱分析圖 50
圖 2 8交易成本影響因素圖 55
圖 2 9 1-4號道路支持開路方權力關係圖 69
圖 3 1 研究實施流程圖 74
圖 3 2茄萣區地理區位圖(一) 75
圖 3 3茄萣區地理區位圖(二) 76
圖 3 4茄萣濕地區位圖 78
圖 3 5茄萣地區都市計畫分布圖 79
圖 3 6茄萣濕地道路開發區位圖 83
圖 3 7茄萣濕地替代道路開發區位圖 85
圖 3 8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發路徑依賴歸納圖 94
圖 3 9調查實施與分析步驟圖 96
圖 3 10質性研究途徑實施步驟圖 98
圖 3 11量化研究方法實施步驟圖 113
圖 3 12研究架構圖(一) 119
圖 3 13研究架構圖(二) 119
圖 3 14圖片訊息之內容 134
圖 4 1仁愛路與台17線道路交會口示意圖 140
圖 4 2茄萣地方新舊聚落區位分布圖 145
圖 4 3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闢支持方主要論點摘要圖 146
圖 4 4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闢支持方反駁反對方主要論點摘要圖 156
圖 4 5黑面闢路觀賞者主要聚集區與崎漏聚落居民出入道路區位圖 157
圖 4 6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闢反對方論點摘要圖 162
圖 4 7茄萣濕地1-4號道路開闢反對方反駁開路方論點摘要圖 166
圖 4 8茄萣濕地道路開發區位圖 167
圖 4 9 1-4號道路個體認知路徑依賴歸納圖 172
圖 4 10 1-4號道路體制結構路徑依賴歸納圖 175
圖 4 11茄萣1-4號道路開發爭議路經依賴途徑結構圖 176
圖 4 12第一組居民環境資訊不對稱與制度依賴之典型相關(n=400) 200
圖 4 13第二組居民環境資訊不對稱與制度依賴之典型相關(n=400) 200
圖 5 1地方環境治理制度創新與資訊對稱變革意象圖 210
圖 5 2產業轉型融合生態發展模式發展規劃圖 212
圖 5 3生態價值驅動產業轉型發展模式規劃圖 212


表目錄
表 2 1各種制度理論之類型與內涵 26
表 2 2涵納形與榨取形制度型態差異比較摘要表 30
表 2 3制度變遷類型與型態摘要表 34
表 2 4制度變遷模式與特性摘要表 37
表 2 5交易成本的治理結構表 57
表 3 1茄萣濕地及道路計畫重要沿革摘要表 81
表 3 2茄萣濕地重要發展事件年份摘要表(一) 87
表 3 3茄萣濕地重要發展事件年份摘要表(二) 88
表 3 4茄萣濕地重要發展事件年份摘要表(三) 89
表 3 5茄萣濕地重要發展事件年份摘要表(四) 91
表 3 6茄萣濕地重要發展事件年份摘要表(五) 92
表 3 7訪談對象特徵摘要表 105
表 3 8茄萣地區與茄萣濕地實地田野調查之觀察大綱 107
表 3 9公聽會、說明會、工作坊與研討會之觀察大綱 108
表 3 10一般居民的訪談大綱 109
表 3 11組織團體的訪談大綱 110
表 3 12分層比例抽樣摘要表 117
表 3 13本研究各階段樣本數及問卷回收統計表 117
表 3 14研究變項說明與操作型定義摘要表 120
表 3 15研究假設說明表 121
表 3 16民眾交通行為及命題依據 122
表 3 17 1-4號道路開發了解程度量表及命題依據 123
表 3 18 1-4號道路開法看發量表及命題依據 124
表 3 19 1-4號道路開發資訊來源量表及命題依據 125
表 3 20 1-4號道路依賴情況量表及命題依據 126
表 3 21資訊來源可信程度項目分析摘要表 127
表 3 22制度依賴項目分析摘要表 128
表 3 23 Kaiser-Meyer-Olkin檢定分析摘要表 129
表 3 24資訊來源可信度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130
表 3 25制度依賴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摘要表 131
表 3 26資訊來源可信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132
表 3 27制度依賴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132
表 3 28文宣編號 133
表 3 29正面與負面文字訊息之內容 134
表 3 30正反面訊息差異檢驗摘要表 135
表 4 1高雄市與茄萣區周遭各行政區人口密度摘要表 158
表 4 2居民主要使用交通工具摘要表 179
表 4 3居民最常使用道路摘要表 180
表 4 4居民主要道路使用用途摘要表 181
表 4 5居民對茄萣整體交通滿意程度摘要表(一) 182
表 4 6居民對茄萣1-4號道路了解程度摘要表 183
表 4 7居民對1-4號道路實際了解程度摘要表 183
表 4 8居民對茄萣1-4號道路開闢贊成程度摘要表(一) 184
表 4 9居民民對茄萣1-4號道路開闢贊成程度摘要表(二) 185
表 4 10居民對茄萣1-4號開闢對地方影響認知摘要表 185
表 4 11居民在1-4號道路環境資訊來源分析表 186
表 4 12居民環境資訊信任程度意向分析表 188
表 4 13居民環境制度依賴意向分析表 188
表 4 14不同年齡居民在環境資訊不對稱之差異摘要表 189
表 4 15不同年齡居民在制度依賴之差異摘要表 190
表 4 16不同年齡居民在1-4號道路開闢支持意向之差異摘要表 191
表 4 17不同教育程度居民在資訊不對稱之差異摘要表 192
表 4 18不同教育程度居民在制度依賴之差異摘要表 193
表 4 19不同教育程度居民在1-4號道路開闢支持意向之差異摘要表 194
表 4 20不同聚落居民在環境資訊不對稱之差異摘要表 195
表 4 21 不同聚落居民在制度依賴之差異摘要表 196
表 4 22不同聚落居民在1-4號道路開闢支持意向之差異摘要表 197
表 4 23環境制度依賴與環境資訊不對稱相關分析表 197
表 4 24環境制度依賴與資訊不對稱構面相關分析表 198
表 4 25環境資訊不對稱與制度依賴構面相關分析表 198
表 4 26不同居民環境資訊不對稱與制度依賴典型相關係數表 199
表 4 27不同組別居民環境資訊不對稱與制度依賴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99
表 4 28不同資訊了解程度對居民環境決策判斷意向差異檢定摘要表 202
表 4 29不同屬性環境訊息對居民環境決策判斷行為意向差異檢定摘要表 203
表 4 30不同環境資訊了解與屬性環境訊息對居民環境決策判斷意向差異檢定摘要表 204
表 4 31研究假設對照表 20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網路資料
公視(2016/09/09)。南部開講-茄萣濕地開路剖半 南台灣最大候鳥棲地崩毀? 檢索日期:2018/04/02,資料引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_pDPj4sus
十方民意與政策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14)。「高雄市茄萣區1-4號道路(莒光路南段)開發工程第二次民意意見調查」。茄萣區 1-4 號道路(莒光路南段)開闢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資料引自:file:///C:/Users/201707/AppData/Local/Packages/Microsoft.MicrosoftEdge_8wekyb3d8bbwe/TempState/Downloads/A11 (1).PDF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7/01/22)。「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再評定」案第2次專案小組會議紀錄。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檢索日期:2018/04/24,資料引自:
file:///C:/Users/201707/Downloads/「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再評定」案第2次專案小組會議紀錄 (1).pdf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6/10/24)。內政部重要濕地審議小組審議「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再評定作業」第1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紀錄。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檢索日期:2018/03/12,資料引自:file:///C:/Users/201707/Downloads/1051116-1052917382茄萣第1次專案小組會議紀錄 (3).pdf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6/08/30)。「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再評定作業」公開展覽說明會會議紀錄。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檢索日期:2018/05/01,資料引自:https://www.cpami.gov.tw//filesys/file/chinese/committee/np/1050813021.pdf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6/07)。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草案。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檢索日期:2018/04/29,資料引自:file:///C:/Users/201707/Downloads/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草案 (2).pdf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5/03/27)。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檢索日期:2018/05/17,資料引自:
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wetland.php?id=510
打狗週記(2017/07/17)。茄萣濕地上的選擇題。檢索日期:2018/03/28,資料引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y_ko_iH9uY
打狗週記(2017/06/24)。茄萣濕地的下一步。檢索日期:2018/03/23,資料引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SayHI8zeDE
台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2018)。環境影響評估-何謂環評。台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官方網站。檢索日期:2018/01/12,資料引自:http://ww2.epb.taichung.gov.tw//env/index.asp
台灣濕地網(2015/12/20)。台灣濕地檔案-茄萣濕地。台灣濕地網。檢索日期:2018/01/07,資料引自:http://wetland.e-info.org.tw/file/south/2330.html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16/06/30)。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介紹。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檢索日期:2018/05/15,資料引自:https://nsdn.epa.gov.tw/Nsdn_Article_Page.aspx?midnb1=BB&midnb2=B1&midnb3=0&midnb4=0
行政院農委會(2015/05/14)。保育鳥類棲息環境,台灣重要野鳥棲地(IBAs)完成第二次調查報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檢索日期:2018/01/25,資料引自: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latest/004560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茄萣區 1-4 號道路(莒光路南段)開闢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附錄11。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評書件查詢系統,檢索日期:2018/01/28,資料引自:file:///C:/Users/201707/AppData/Local/Packages/Microsoft.MicrosoftEdge_8wekyb3d8bbwe/TempState/Downloads/A11.PDF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12/28)。政府資訊公開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檢索日期:2018/05/16,資料引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I0020026
地球公民基金會(2016/09/12)。四千五百人陳情茄萣濕地是國際級濕地。地球公民基金會網站,檢索日期:2018/05/13,資料引自:https://www.cet-taiwan.org/node/2873
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2018)。茄萣/濕地/人。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臉書粉絲專頁。檢索日期:2018/03/12,資料引自:
https://www.tiki-toki.com/timeline/entry/932911/-/
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2017/10/16)。1-4號道路替代方案公民座談會。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臉書粉絲專頁。檢索日期:2018/05/01,資料引自:https://www.facebook.com/search/str/14號道路替代方案公民座談會/keywords_search
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2014/09/04)。茄萣1-4號道路開發爭議與地方永續發展策略」公聽會影片【YouTube影音資料】。檢索日期:2018/04/27,資料引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3y8oCQIVBI
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2014/05/25)。【護茄青-為什麼我們反對開路?.part6】 專案小組的「站不住腳論點」。檢索日期:2018/05/31,資料引自:https://www.facebook.com/JiadingWetlandsYouth/posts/636814459729906
李育琴(2018/03/06)。讓黑琵巨星降落茄萣國際機場! 茄萣青年籲勿讓濕地降級。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5/09,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ode/210684
李育琴(2017/08/09)。為守護茄萣濕地發聲 護茄青發起「向民代溫情喊話」行動。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1/24,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ode/206658
李育琴(2016/08/31)。無視《濕地法》及黑琵保育 茄萣1-4道路再闖環評過關。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1/23,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ode/118091
李育琴(2016/08/30)。茄萣濕地級別未定 市府急審1-4道路環評 環團籲暫緩。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6/10,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ode/118026
李育琴(2016/10/23)。不開路也有活路!茄萣青年辦市集邀民眾搏感情、遊濕地。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4/26,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ode/200687
李慧宜(2016/08/29)。來不及成為國寶?茄定濕地具有國際潛力 卻拿來當馬路?上下游,檢索日期:2018/05/14,資料引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7688/
李育琴(2015/04/28)。兼顧黑琵守護與社區發展 護茄青向SAVE學習另類方案。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4/30,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ode/107025
李育琴(2014/07/02)。成大生修環境法 調查茄萣開路案環評真相。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3/29,資料來源:http://e-info.org.tw/node/100410
李育琴(2014/06/20)。茄萣濕地給不給開路?環評現勘 百餘人湧入公所關切。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1/22,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ode/100170
東森新聞(2016/10/01)。黑面琵鷺無法吸引觀光客? 茄萣濕地開路掀戰【YouTube影音資料】。檢索日期:2018/06/11,資料引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0U1jWDFaS0
林柏辰(2017/09/06)。「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如何在全世界開枝散葉?關鍵評論,檢索日期:2018/05/05,資料引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7840
林吉祥(2016/08/31)。黑面琵鷺或是開闢道路?——茄萣1-4號道路開發爭議。銘人堂,檢索日期:2018/05/21,資料引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096/1931325
法務部(2003)。環境影響評估法。全國法規資料庫。檢索日期:2018/03/27,資料取自:http://www.wetland.org.tw/subject/other/laws/envirnment.htm
高雄茄萣區觀光發展協會(2018/04/17)。「探討茄萣濕地生態保育功能研討會」。高雄茄萣區觀光發展協會臉書粉絲專頁,檢索日期:2018/04/28,資料引自:https://www.facebook.com/pg/playsea/events/?ref=page_internal
高雄市茄萣區公所(2018a)。話說茄萣-地理環境。高雄市茄萣區公所官網。檢索日期:2018/04/28,資料引自:https://cieding.kcg.gov.tw/cp.aspx?n=87015C4E01775D5F
高雄市茄萣區公所(2017b)。高雄市茄萣區106 年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全計畫。高雄市茄萣區公所官網。檢索日期:2018/05/05,資料引自:https://orgws.kcg.gov.tw/001/KcgOrgUploadFiles/283/relfile/68570/120842/1dad7d32-5761-4b13-8d90-264df80db387.pdf
高雄市茄萣區戶政事務所(2018)。高雄市茄萣區戶政事務所107年6月各里人口數統計表。高雄市茄萣區戶政事務所官網。檢索日期:2018/05/28,資料引自:https://jiading-house.kcg.gov.tw/News_Content.aspx?n=083527EEA3208BC3&sms=6B58D1CF66C37CC7&s=D618A944DCA77DE3
高雄市政府環保局(2016/08/31)。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43次會議紀錄。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環境影響評估網站,檢索日期:2018/05/07,資料引自:http://ksepb.clweb.com.tw/ksepb-eia/upload/120170329114911.pdf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2012/03/13)。茄萣濕地公園設立 市長宣示保護濕地生態的決心。高雄市政府工務養護工程處官網,檢索日期:2018/05/06,資料引自:http://pwbmo.kcg.gov.tw/ActivitiesDetailC001100.aspx?Cond=c1f153db-ff1d-41ed-962d-f7aa566cb1c6
高雄市政府都發局(2018/04)。家戶人口-密度分布統計。高雄住宅生活網。檢索日期:2018/06/10,資料引自:http://housing.kcg.gov.tw/LFA/LFA03/LFA03007004.jsp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2018)。濕地介紹-茄萣濕地。檢索日期:2018/01/04,資料取自:https://pwbgis.kcg.gov.tw/wetland/WetLand.aspx?Cond=a009d492-b888-443e-8f22-27b00fafa83a
高雄市政府(2018a)。認識高雄。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檢索日期:2017/12/15,資料引自:https://www.kcg.gov.tw/CP.aspx?n=2C50CC76EFD6D489&s=E8EDF3395DA7BF79
高雄市政府(2016)。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草案)。檢索日期:2017/10/12,資料引自:file:///C:/Users/201707/Downloads/茄萣暫定重要濕地分析報告書草案.pdf
高雄市政府(2016)。興達港漁業特定區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後歷次變更一覽表。變更興達港漁業特定區計畫(配合茄萣海岸防護改善工程)案計畫書,檢索日期:2018.05.12,資料引自:http://urbanebook.kcg.gov.tw/books/wholeway/680/pdf/source/14979233799064.pdf
高雄市政府(2015/09/03)。茄萣溼地環境改善動工 陳菊:打造優質開放生態環境。高雄市政府-市政影音,檢索日期:2015/05/08,資料引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hIm_aP3uBs
高雄市政府(2012/01)。「變更興達港漁業特定區計畫(配合設置茄萣濕地公園),檢索日期:2015/05/30,資料引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517/
高雄市議會(2014/07/14)。「茄萣 1-4 道路開發爭議與地方永續發展策略」公聽會會議紀錄。高雄市議會,檢索日期:2018/04/11,資料引自:http://cissearch.kcc.gov.tw/Upload/Attachment/PublicHearing/239/a5abf124-c41e-4a84-89fd-fff7d5ad315f.pdf
高雄制霸(2013/04/04)。打通茄萣區莒光路(1-4號道路)專題報導 精華版10 分鐘。高雄制霸,檢索日期:2015/06/06,資料引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E4i3zL8Vs
徐白櫻(2017/11/26)。黑琵來了! 茄萣濕地又開始出現追鳥族。聯合新聞網,檢索日期:2018/05/12,資料引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40629
郭宏治(2014/08/12)。高雄石化業的前世今生。新新聞,檢索日期:2018/01/23,資料引自:http://www.new7.com.tw/coverStory/CoverView.aspx?NUM=1431&i=TXT2014080616053094C
國立成功大學調查統計研究中心(2016)。「茄萣區1-4號道路(莒光路南段)開闢工程」環境影響評估民意調查(補充調查)問卷調查。茄萣區 1-4 號道路(莒光路南段)開闢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資料引自:file:///C:/Users/201707/AppData/Local/Packages/Microsoft.MicrosoftEdge_8wekyb3d8bbwe/TempState/Downloads/A11 (1).PDF
國立成功大學調查統計研究中心(2013)。「茄萣區1-4號道路(莒光路南段)開闢工程」環境影響評估民意調查。茄萣區 1-4 號道路(莒光路南段)開闢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資料引自:file:///C:/Users/201707/AppData/Local/Packages/Microsoft.MicrosoftEdge_8wekyb3d8bbwe/TempState/Downloads/A11 (1).PDF
國家發展委員會(2004/04/16)。推動地方永續發展計畫專案管理計畫。國家發展委員會官網,檢索日期:2018/5/25,資料引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DE76C5BA163408BF&sms=3067CBEFA95E83AB&s=47A0263E251FC40C
葛祐豪(2016/12/20)。〈南部〉茄萣闢路 高市府:濕地等級評定前不動工。自由時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18/04/25,資料引自: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63636
廖靜蕙(2014/08/01)。保護黑琵不受開路影響 立委提永續會求解套。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4/30,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ode/101131
廖靜蕙(2014/06/18)。茄萣1-4號道路切割濕地 護茄青:無助交通徒擾環境。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4/28,資料引自:
http://e-info.org.tw/node/100130
環境資訊中心(2005)。台灣十大環境議題前瞻-環境政策 前瞻:儘速推動環境立法。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5/05,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news/taiwan/special/2005/tasp2005-02.htm
環境資訊中心(2004/10/05)。環境資訊公開的重要性-潘朵拉的盒子裡,裝的是什麼?環境資訊中心,檢索日期:2018/05/05,資料引自:http://e-info.org.tw/column/cssconf/2004/cs04100501.htm
蘇福男、黃良傑、黃旭磊(2016/01/21)。〈南部〉茄萣濕地闢路環評 高雄市府敗訴。自由時報電子報,檢索日期:2018/04/26,資料引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51239
OECD( 2012). Environmental Outlook to 2050: the Consequences of Inac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oecd.org/environment/outlookto2050
PeoPo公民新聞(2017/06/28)。茄萣濕地1-4號道路替代方案在地公民座談,檢索日期:2018/05/06,資料引自:https://www.peopo.org/news/340205
SAVE International(2014/08/22)。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給行政院長林全的一封信。檢索日期:2018/04/28,資料引自:
https://www.cet-taiwan.org/sites/cet-taiwan.org/files/20160912附件一、SAVE 給林全的一封信(中英文).pdf
SAVE International &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14/06)。茄萣1-4號道路暨茄萣濕地相關開發計畫之影響評估茄萣經濟發展之策略計畫簡報。檢索日期:2018/04/27,資料引自:https://savespoonbills.files.wordpress.com/2014/07/kaohsiung-city-council-public-hearing-on-jiading-7-14-14.pdf
SAVE International &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2014/06)。1-4 號道路影響評估暨茄萣濕地發展提案茄萣經濟發展之策略方案。檢索日期:2018/04/27,資料引自:
https://savespoonbills.files.wordpress.com/2014/07/jiading-final-report-june-2014_tw_po-hsiu.pdf
United Nations(2018).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2018, United Nationsdesa/ Population Divion, Accessed 05.31. 2018, http://esa.un.org/unpd/wup/Download/

學術論文
王業立、宋興周、傅恒德(2016)。台灣政經轉型下之制度變遷。台北市:獨立作家。
王毓正(2010)。從奧爾胡斯公約檢視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制中民眾參與之規範。公共行政學報,35,61-117。
王毓正(2008)。環境資訊公開與風險溝通間之意涵與法制建構上之建議。看守台灣季刊。10(4),16-38。
王耀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方凱弘、陳宏興(2014)。治理與公民參與-淡水河流域治理之Q方法論分析。 臺灣民主季刊,11(1),41-10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邁向綠色永續未來。台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江大樹、張力亞(2014)。宜居城鎮的轉型與環境治理策略-埔里經驗初探。兩岸基層選舉與地方治理研究通訊,2(1),1-12。
朱謙(2013)。第三篇-公眾環境行政參與權研究-基於近年來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重大案件的考察。環境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研究。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汪明生(2012)。判斷決策與公共事務。台北市:智勝文化。
余珮瑄(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中地方治理之發展與轉型:以濱南工業區與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宋威穎、林冠岑、吳濟華(2018)。地方多元利害關係人在台北圓環爭議中公共價值之轉變。都市與計畫,45(3),187-210。
宋威穎、吳濟華(2018a)。高雄市石化產業制度依賴發展過程與制度重製策略。2016年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年度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東吳大學。
宋威穎、吳濟華(2018b)。地方環境與經濟永續發展之衝突與挑戰:以高雄茄萣濕地 1-4 號道路開發爭議為例。「第四屆地方治理與發展」暨「七校聯合行政管理專題」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東海大學。
宋威穎、雷文谷(2018)。高雄茄萣濕地發展永續觀光對茄萣地方發展之影響。「2018觀光與休閒學術論壇暨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修平科技大學。
宋威穎、吳濟華(2017)。從典範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探討高雄市工業地景轉型之機會與策略。城市發展,22,88-105。
宋威穎、鄭博文(2016)。從永續城市發展行動框架探討高雄市永續城市之願景與策略。海峽科學,113,51-53。
宋曜廷、潘佩妤(2010)。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李至堉(2017)。地方發展誰決定?以茄萣濕地 1-4 道路開發案為例。2017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發表之論文,成功大學台文講堂。
李桃生、林世忠(2015)。台灣鳥類重要棲地手冊(第二版)。台北市:農委會。
李永展(2014)。生態社區:建構永續社區之策略。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主編)。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李永展(2012)。 永續國土·區域治理·社區營造:理論與實踐。台北:詹氏書局。
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1),43-57。
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李永展、陳錦賜(2001)。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1),43-57。
李家齊、陳亮全(2012)。誰是防洪計畫的利害關係者?一個嘗試性的界定架構。都市與計劃,39(2),121-155。
李明諺(2006)。漁村社區轉型策略研究之探討:以高雄縣茄萣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市:揚智文化。
李香嬅(2003)。戰後茄萣居民的經濟生活與宗教活動。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
李宗勳(1995)。新制度論與公共行政-兼論公、私部門之權力分享。警政學報,26,193-224。
李金泉(1995)。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台北市:松崗。
周桂田(2017)。氣候變遷社會學-高碳社會及其轉型挑戰。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林敬育(2014)。從環境開發到環境正義:關西118外環道爭議。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林昆海(2013)。茄萣濕地的歷史與價值。台灣濕地雜誌,88,9-10。
林子倫、李宜卿 (2012)。從RIO+ 20永續發展治理機制的方向與挑戰。看守台灣,14(3),10-19。
林惠玲、陳正倉(2009)。統計學方法與應用(第四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杜文苓、何俊頤(2015)。壟斷的環境資訊解析高科技環境知識生產之制度困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9,79-137。
杜文苓、李翰林(2011)。環境資訊公開的民主實踐課題-以霄裡溪光電廢水汙染爭議爲例。台灣民主季刊,8(2),59-98。
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爭議爲例。公共行政學報,35,29-60。
杜文苓(2007)。民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反思-以竹科宜蘭基地設置為例。台灣民主季刊,4(3),33-62。
杜政榮(2005)。台灣濕地環境之永續管理。生活科學學報,9,93-114。
杜躍平、高雄、趙紅菊(2004)。路徑依賴與企業順沿技術軌道的演化創新。研究與發展管理,16(4),52-57。
林國明(2003)。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5,1-71。
吳濟華、宋威穎(2018)。大林蒲遷村對高雄城市永續發展之啟發與省思。城市發展半年刊,24,103-112。
吳濟華(2015)。地方治理與環境永續之涵納型創新制度建構與治理機制之研究,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台北市。
吳濟華(2013)。地方環境治理困境永續驅動策略與機制建立(III)-地方環境治理暨生態城市智慧成長管理驅動機制,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台北市。
吳濟華、柯志昌(2010)。城市治理典範移轉與環境治理的趨勢-雅典憲章的啓示。城市學學刊,1(1),1-26。
吳濟華(2001)。第十三章-環境保護與土地利用規劃。公害防治與環境管理(袁中新主編)。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吳嘉苓(2013)。訪談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主編)。台北市:東華書局。
吳美智(2012)。從奧爾胡斯公約論國際環境法中的民眾參與。現代國際法與超國界法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101年年會發表之論文,政治大學。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邱文彥(1999)。台灣濕地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9, 23-32。
范玫芳(2017)。誰的風險,誰的管制與檢測標準?蘭嶼核廢料爭議之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7(1),107-139。
柯志昌(2014)。地方環境治理中利害關係人確認與網絡互動分析模式-以臺東美麗灣度假村 BOT 開發案為例。法治與公共治理學報,2,29-62。
紀俊臣(2006)。都市及區域治理。台北市:五南圖書。
高雄市工務局養護工程處(2018)。與您攜手打造生態之都。水綠濕地 生態高雄。高雄市: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荒野保護協會(2016)。支持高雄茄萣濕地成為國際級濕地。荒野快報,292,14-15。
徐世榮、許紹峰(2001)。以民眾觀點探討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台灣土地研究,2,101-130
耿傑、徐靜珍 (2014)。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與產業轉型研究-以唐山為例。商,14,162-162。
陳嫈郁(2014)。新制度論的困境與挑戰。政治學報,58,1-36。
陳志碩(2014)。以有限理性理論探討國內土地徵收補償市價查估機制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振杰、吳連賞(2014)。台灣遊艇產業轉型之研究:基於路徑依賴觀點。正修通識教育學報,11,109-133。
陳恆鈞、詹茗荏(2013)。臺灣農地政策變遷之探討:關鍵時刻觀點。政治學報,55,53-84。
陳盈方、呂建德(2012)。金融危機對台灣社會政策的衝擊:仍然是路徑依賴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2),191-246。
陳恆鈞、江慧萍(2010)。樂生事件與新莊捷運線制定之因果關係分析: 路徑依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8(3),129-185。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建(2009)。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第五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敦源(2009)。民主治理一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台北市:五南出版。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市:韋伯文化。
陳敦源(2001)。新制度論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3,129-184。
許惠珠(2003)。交易成本理論之回顧與前瞻。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8,79-98。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新北市:精華書局。
郭棨堯(2011)。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郭竹軒(2009)。「強迫接受」與「強迫拒絕」:消費者對不同類型的強迫採用之反應。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縣。
郭瑞坤、賴政能、廖英賢(2006)。在地利害關係人對澎湖設置觀光賭場政策影響觀點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0,33-68。
郭忠華(2003)。新制度主義關於制度變遷研究的三大範式。天津社會科學,4,82-86。
曾裕淇、徐進鈺(2016)。永續發展-一個都市政治生態學的批判性視角。地理學報,82,1-25。
湯京平、邱崇原(2010)。專業與民主:台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運作與調適。公共行政學報,35,1-28。
黃瑋隆、陳禎(2017)。賭上茄萣的發展-濕地、青年全梭哈。生態台灣,54,16-19。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145-176。
黃珊珊(2008)。有限理性、制度和組織決策。現代商業,21,68。
朱瑞玲、楊淑雯(2013)。臺灣民眾的利環境態度與行為:價值觀與罪感的影響。環境教育研究,9(2),91-129。
楊書帆(2013)。社會行動的邏輯-以參與公職人員考試之選擇行動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社會學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縣。
楊政學(2005)。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普林斯頓。
葉俊榮(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葉俊榮、劉錦添、李玲玲、駱尚廉、黃書禮、王俊秀、孫志鴻、蔡慧敏、施文真(2003)。永續台灣向前指。台北市:詹式書局。
張芳全(2014)。問卷就是要這樣編(第二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世賢(2009)。第二章-地方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之策略。地方永續發展—台灣與大陸的經驗(廖俊松主編)。台北市:元照出版社。
張世賢(2007a)。第二章-地方永續發展策略:公私夥伴策略的理論探討。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劉阿榮編)。。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世賢(2007b)。永續發展政策執行:公私夥伴、倡導聯盟和制度發展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6(1),95-125。
張世賢、陳恆鈞(2001)。公共政策:政府與市場的觀點(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出版。
張紹勳、林秀娟(2000)。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冊)。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質性研究方法資料分析(齊力、林本炫編)。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畢恆達(2010)。第八章-訪談作為一種交談行動。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廖俊松(2009)。導論。地方永續發展—台灣與大陸的經驗(廖俊松主編)。台北市:元照出版社。
廖俊松(2004)。地方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之策略。中國行政評論,13(2),183-212。
鄭明輝(2017)。城市環境治理制度依賴暨決策路徑相依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市。
鄭志明(2014)。應用城市生態土地績效評量模式之行為意向研究-TPB與TAM雙模式檢證。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市。
鄭和泰、謝宜蓁、洪貴捷(2015)。高雄茄定濕地。台灣鳥類重要棲地手冊(第二版)(李桃生、林世忠編)。台北市:農委會。
鄭和泰(2013)。茄萣濕地的特色。台灣濕地雜誌,88,4-8。
鄭瑞隆(2013)。第二章-參與觀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蔡清田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力仁(2017)。我國環境爭議公共參與機制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
劉曜霆(2016)。路網開發形態與濕地生態環境鳥類棲息地影響研究-以茄萣濕地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劉清榮(2013)。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的發展與省思。鳥語雜誌,313,20–24。
鄧枝安、蔡允棟、林文賜(2011)。嘉義縣鰲鼓濕地環境保育與休閒產業開發方案評估之研究。水保技術,6(1),31-44。
鄧枝安(2009)。濕地環境保育與開發方案之研究-以嘉義縣鰲鼓濕地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蔡勳雄(2002)。永續發展的三合一指標-環境、社會、經濟求均衡。台灣綜合展望,1,54~57。
駱尚廉、蕭代基(2000)。環境經濟分析。台北市:曉園出版社。
董恩慈、蕭世暉、蔡慧敏(2015)。達悟人對現代環境治理的回應及永續性環境治理之開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5(3),1-44。
謝宜臻(2013)。茄萣社區發展與濕地保護。台灣濕地雜誌,88,11-17。
謝明瑞(2008)。經濟學的「假設條件」爭議之研究。空大學訊,396,34-49。
謝俊義(1998)。新制度論與公共行政:整合性觀點。中國行政評論,7(4),155-188。
蕭代基、張瓊婷、郭彥廉(2003)。自然資源的參與式管理與地方自治制度。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4(1),1-26。
Acemoglu, D., & Robinson, J. A. (2013).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吳國卿、鄧伯宸合譯)。新北市:衛城出版。
Babbie, E. R. (2013).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林秀雲譯)。台北市:雙頁書廊。
Jeffrey, D. Sachs. (2015). 永續發展新紀元(周曉琪、羅耀宗合譯)。新北市:衛城出版。
Kerlinger, F. N., & Lee, H. B. (2002). 研究方法(黃營杉、汪志堅合譯)。台北市:華泰文化。
Leitmann, J. (2002). 永續都市:都市設計之環境管理(吳綱立、李麗雪合譯)。台北市:遠見天下。
North, D. C. (1995). 第五章-意識形態與白搭便車問題。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劉瑞華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Ortolano, L. (1984). 環境規劃與決策(吳濟華、屠世亮合譯)。新北市:金門圖書有限公司。
Sanler, T. (2003). 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葉家興譯)。台北:先覺出版社。
Adams, W. M. (2003). Gree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Routledge.
Arthur, W. B. (1983). On Competing Technologies and Historical Small Events: The Dynamics of Choice under Increasing Returns. Mimeo: Stanford University.
Akerlof, G. (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3), 488-500.
Bachman, R. D., & Schutt, R. K. (2017). Fundamentals of research in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CA: Sage Publications.
Burt, R. S. (2009).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ller, D. B., Burgoon, M., Hall, J. R., Levine, N., Taylor, A. M., Beach, B., ... & Melcher, C. (2000). Long-term effects of language intensity in preventive messages on planned family solar protec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 12(3), 261-275.
Boomsma, A. (1983). On the robustness of LISREL(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against small sample size and non-normalit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Groningen.
Boomsma, A. (1982). The robustness of LISREL against small sample sizes in factor analysis models. In H. Wold & K. Joreskog(Eds.), Systems under indirect observation(pp. 149-173).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Benson, J. K. (1977). Organizations: a Dialectic View.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 1-2.
Creswell, J. W., & Clark, V. L. P. (201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CA: Sage Publications.
Coursey, D. H. (1992). Information Credibility and Choosing Policy Alternative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Cognitive-Response Theor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3), 315-331.
Coase, R. H. (1973).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16), 386-405.
Dillard, J. P., & Shen, L. (2005). On the nature of reactance and its role in persuasive health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2(2), 144-168.
Dillman, D. (2000). Mail and Internet surveys: The total design method (2nd ed.). New York: Wiley.
Dunn, W,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iMaggio, P. J., & Powell, W. W. (Eds.). (199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Vol. 17).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avid, P. A. (1985). 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2), 332-337.
European Commission. (2010). Europe 2020: A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Belgium: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Ferris, J. M., & Tang, S. Y. (1993). A Seie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Public Adminstation: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Overview.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3(1), 4-10.
Greener, I., (2002). Theorizing Path-Dependency: How Does History Come to Matter in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Decision, 40(6), 614-619.
Gigerenzer, G., & Selten, R. (2001). Bounded Rationality-the Adaptive Toolbox. Londen: the MIT Press.
Goldstone, J. A., (1998). Initial Conditions, General Laws, Path Dependence, and Explanation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3), 829-845.
Gorsuch, R. L. (1983). Factor analysis(2nd). Hillsdale, NJ: LEA.
Hay, C., & Wincott, D., (1998). 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6(5), 951-957.
Hall, P. A., & Taylor, R. C.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5), 936-957.
Hall, P. A. (1986). Governing the Economy: 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anisova, N., Crabtree, T., & Fraňková, E. (2013). Social Enterprises and Non-
market Capitals: a Path to Degrowth?.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8, 7-16.
Jackson, T.(2009).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Economics for a Finite Planet. New York: Earth scan.
Komiyama, H., & Takeuchi, K. (2006). Sustainability Science: Building a New Discipline. Sustain Sci,1, 1-6.
Kay, A. (2006). The Dynamics of Public Policy: Theory and Evidence. Britai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Krasner, S. D. (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2), 223-246.
Krasner, S. D. (1988). Sovereignt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1(1), 66-94.
Lee, J. H., Hancock, M. G., & Hu, M. C. (2014). Towards an Effective Framework for Building Smart Cities: Lessons from Seoul and San Francisco.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89, 80-99.
Maxfield, M. G., & Babbie, E. (2008). Research Methods for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5th ed.). Belmont, CA.: N. 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honey, J., & Thelen, K. (2010). A Theory of Gradual Institutional Change.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mbiguity, agency, and pow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honey, J. (2001). Path-Dependent Explanations of Regime Change: Central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6(1), 111-141.
Mahoney, J.,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4), 507-548.
Marceau, J. (2008). Introduction: Innovation in the City and Innovative Cities. 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 10(2-3), 136-145.
Munasinghe, M. (1993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Munasinghe, M. (1993b).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
March, J. G., & Olsen, J. P.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3), 734-749.
North, D. C. (2005).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 Princet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 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Priest, S. H. (2009). Risk Communication for Nan Obiotechnology: to Whom, About What, and Why?. The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 Ethics, 37(4), 759-769.
Pierson, P.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Peters, B. G.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inc.
Richard, H. Thaler , & Cass, R. Sunstein. (2009).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London: Penguin Books.
Roberts Clark, W. (1998). Agents and Structures: Two Views of Preferences, Two Views of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42(2), 245-270.
Sung, W. Y., Cheng, M. H., & Wu, J. H., (2016). The 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n Local Government in Taiwan. 2016 Joint Congress of IIAS-IASIA, Sichuan University(2016/9/20-23), Chengdu, China.
Sachs, W. (2015). Planet dialectics: Explorations i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Zed Books Ltd..
Spangenberg, J. H. (2011).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 Review, an Analysis and Some Empirical Lesson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38(3), 275-287.
Swyngedouw, E. (2007). Chapter 1-Impossible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ostpolitical Condition. In Krueger, R., & Gibbs, D. (Ed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adox: urban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London: Guilford Press.
Seidman, I. (2006).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York, NY.
Streeck, W., & Thelen, K. A. (2005). Beyond Continuity: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o, M. G., & Creed, W. D. (2002).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 Praxi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2), 222-247.
Stern, P. C., & Dietz, T. (1994). 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0(3), 65-84.
Sax, J. L. (1990). The 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Rights. Journal of Land Use & Environmental Law, 6(1), 93-105.
Shepsle, K. A. (1986).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and Equilibrium Institutions. Political science: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51, 51.
Simon, H. A. (1997). 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Empirically Grounded Economic Reason (Vol. 3). Cambridge : MIT press.
Simon, H. A. (1972). Theorie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Decision and Organization, 1(1), 161-176.
Simon, H. A. (1955).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9(1), 99-118.
Stigler, G. J. (1961).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3), 213-225.
Thaler, R. H. (2016).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Thaler, R. H., & Sunstein, C. R. (2009).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New Haven, CT Yales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 (2003). How Institution Evolve. Insights from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J. Mahoney & D. Ru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p. 208-24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llock, G., Seldon, A., & Brady, G. L. (2000). Government: Whose Obedient Servant?: a Primer in Public Choice. London: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Thelen, K. (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1), 369-404.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7). Uses of Factor Analysi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4, 414-424.
United Nations (2011).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rbanization, Internal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Affairs.
Voß, J. P., Smith, A., & Grin, J. (2009). Designing Long-Term Policy: Rethinking Transition Management. Policy Sciences, 42(4), 275-302.
Wu, J. H., Cheng, C. M., & Cheng, P. J. (2015). Behavioral intention toward urban eco-l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s using TPB tes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8(4), 771-776.
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Free Press.
Williamson, O. E. (1979).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2), 233-261.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New York:Free Press.
Ye, P., Hao, X., & Cao, Y. (2018). Analysis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Urban Wetland.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1(1), 1-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