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410122-17122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410122-171226
論文名稱
Title
從梅洛龐蒂身體論檢視憂鬱症和強迫症
A Survey of Melancholia an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In Terms of Merleau-ponty's Body Theo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9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2-04-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2-05-10
關鍵字
Keywords
憂鬱症、強迫症、知覺、身體主體、身體意向性、身體圖式、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Melancholia, 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erception, the body-subject, the body intentionality, schema, visible and invisibl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232 次,被下載 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23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4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試圖從梅洛龐蒂的對行為的研究和還原病理學重新參與認識的發生與建立,將一切人的存在與世界的關係還原到最基本的知覺層次的這個面向,檢視憂鬱症與強迫症的發生。另一方面,精神分析治療的著重在意識層次上的無意識,梅洛龐蒂藉由身體意向性和身體圖式給予我們從肉的面向為精神醫學治療注入新的意義。
Abstract
Melancholia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re two very common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The usual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s of the two disorders focus on working with the subliminal consciousness. Defying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human subconsciousness intervention, this thesis explores Merleau-Ponty’s break-through research which utilizes perception and his body theory as reflection upon clinical therapy for both disorder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第一章 問題性的緣起 1
第一節 憂鬱症與強迫症復發的現象學描述 1
第二節 梅洛龐蒂知覺的恢復與行為形式的創立 5
第二章 陷落與挫敗-如何思考無法論述的感覺經驗 11
第一節 身體遭遇初次感覺的挫敗 11
第二節 知覺與身體圖式 12
第三節 從身體記憶論述身體、意識與環境的運作關係 16
第四節 身體空間性對身體在世態度的補充 21
第三章 是誰在沉思─梅洛龐蒂的知覺與身體論 28
第一節 知覺世界的回復與思考的意涵 28
第二節 往世界中去存在身體主體 37
第三節 續論身體的沉思 43
第四章 梅洛龐蒂身體論遭遇精神分析─表達的困難與反思 47
第一節 精神分析對表達解釋的影響 47
第二節 梅洛龐蒂的話語表達理論 56
第五章 視覺與治療 65
第一節 視覺、繪畫與可見性 65
第二節 繪畫狀態的視覺思考 70
第六章 結論 80
參考文獻 8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燕燕:《梅洛-龐蒂具身性現象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行為的結構》,楊大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眼與心》,龔卓軍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羅國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龔卓軍:《身體部署》,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
丹尼爾・托馬斯・普里莫茲克(Daniel Thomas Primozic):《梅洛-龐蒂》,關群德譯,中華書局,2015。
寧曉萌:《表達與存在:梅洛-龐蒂現象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存在與虛無》,陳宣良等譯,臺北:左岸文化,2006。
理查・塔納斯(Richard Tarnas):《西方心靈的激情》,王又如譯,臺北:正中書局,1996。
村上春樹、河合隼雄:《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賴明珠譯,臺北:時報出版,2016。
德穆・莫倫(Dermot Moran):《現象學導論》,蔡錚雲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臺北:心靈工坊,2004。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
Robert Paul Wolff:《哲學概論》,郭實渝、但昭偉、蘇永明、林逢祺、林建福譯,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馬克思・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提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林宏濤譯,臺北:商周出版,2013。
宋灝,2009年7月,〈哲學、人文與世界——論述梅洛龐蒂思想中「藝術」與「世界風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2期:83 – 122。
劉亞蘭,2004年,〈可見與不可見的:梅洛龐蒂視覺哲學研究〉,台北:臺灣大學。

http://blog.eroach.net/?p=138, 文章名稱〈治療強迫症十個常見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utopie.psychanalyse/photos/a.799649063465716/3421347311295865/?type=3, 2020年12月15日, 藍祖蔚臉書引用法國劇作家詩人繆塞( ALFRED DE MUSSET )的〈十月之夜(THE OCTOBER NIGHT)〉

英文文獻
Maurice Merleau-Ponty, The Incarnate SUBJECT: Malebranche, Biran, and Bergson on the Union of Body and Soul, Humanity Books. 2001.
Edward Casey, Remembering: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YUASA Yasuo,《THE BODY: Toward an Eastern Mind-Body Theory》, edited by Thomas P. Kasulis, translated by NAGATOMO Shigenori, Thomas P. Kasuli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