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蕭颯及其小說中的青少年人物 non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217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08-01-08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08-01-16 |
關鍵字 Keywords |
青少年群象、蕭颯生平、蕭颯小說 non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6 次,被下載 0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
中文摘要 |
在台灣女性作家群裡,蕭颯是創作成績斐然的女作家,在台灣文學史上自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本論文除了針對蕭颯的生平經歷及文學足跡作一個較完整的記錄外,主要是從蕭颯的創作題材中,選取與青少年問題相關的小說作品,探討研析蕭颯小說中的青少年人物,希望社會大眾能重視並關懷青少年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從蕭颯對青少年問題的關懷和描繪,可以感受到她對於青少年問題的高度重視與擔憂,我們可以說,蕭颯是青少年問題的洞察者,她對青少年問題的關懷,反映了台灣工商都市化之後,連帶衍生的日益嚴重青少年問題。 在青少年群象的刻畫上,蕭颯所勾勒的青少年人物,固然多是以悲觀、負面的形象出現,但在小說的情節佈線之中,我們發現蕭颯書寫青少年問題的最終目的,則是在期勉青少年能夠藉由自我奮發和自我教育的內在力量,突破重重的困境。因此,對青少年的啟蒙與成長而言,或多或少觸及青少年問題的負面題材,確能幫助青少年真切體會到社會現象的真實面,啟發了青少年對自我及人生的思索,在幫助青少年心理的成長啟蒙方面,的確具有相當程度的功效。此外,蕭颯對於敘述觀點靈活成熟的掌握與不斷創新的嘗試,也使得她獲得值得嘉勉的喝采與掌聲,並且也使其小說的藝術特性得以獲得高度的肯定。 |
Abstract |
none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蕭颯的研究探討…………………………………...2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7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9 第二章 蕭颯生平與創作歷程…………………………….13 第一節 其人其事……………………………………………….13 一 成長背景………………………………………………13 二 求學生涯………………………………………………14 三 戀愛婚姻………………………………………………16 第二節 創作歷程……………………………………………….18 一 學生生涯-嶄露頭角…………………………………19 二 教書時期-創作高峰…………………………………20 三 婚變以後-反思沉潛…………………………………24 第三章 蕭颯作品風格與題材…………………………….30 第一節 工商都會的眾生相貌…………………………………31 第二節 冷峻犀利的寫實風格…………………………………37 第三節 社會關懷的敘寫主軸…………………………………42 第四節 豐富多樣的寫作題材…………………………………46 一 愛情婚姻題材…………………………………………47 二 婚變外遇題材…………………………………………49 三 家庭親子題材…………………………………………50 四 青少年問題……………………………………………52 第四章 蕭颯小說中靑少年群象的創作手法………...55 第一節 敘事觀點的運用……………………………………….56 一 第一人稱敘事觀點……………………………………58 (一)主要人物自敘………………………………...59 (二)次要人物側敘………………………………...61 (三)局外人物旁敘………………………………...66 二 第三人稱敘事觀點……………………………………68 (一)全知者視域……………………………….......68 (二)借人物視域…………………………………...72 第二節 青少年外在形象的描寫……………………………….75 一 肖像描寫………………………………………………76 (一)整體式…………………………………………76 (二)局部性…………………………………………79 (三)烘托技巧………………………………………80 (四)對比手法………………………………………81 二 表情描寫………………………………………………82 三 動作描寫………………………………………………84 (一)動作顯現人物的個性…………………………85 (二)動作反應人物的情緒…………………………86 (三)人物系統動作的描寫…………………………87 (四)人物反常動作的描寫…………………………89 四 對話描寫………………………………………………90 (一)表現人物個性…………………………………91 (二)烘托人物心境…………………………………94 第三節 青少年內在心理的描寫……………………….............96 一 內心分析透視人物心理………………………………97 二 內心獨白體現人物心理……………………………..100 三 感官印象表徵人物心理……………………………..103 四 景物情境烘托人物心理……………………………..107 五 隱蔽的描寫人物心理………………………………..109 六 潛意識呈現人物心理………………………………..111 第五章 蕭颯小說中的青少年呈現………………………113 第一節 靑少年人物的類型…………………………………...113 一 主觀高傲,自我矛盾型………………………………117 二 墮落沉淪,自我毀滅型………………………………126 三 世故虛榮,迷失自我型………………………………130 四 屈從傳統,自憐自傷型………………………………138 五 浴火重生,自我成長型………………………………140 第二節 成長啟蒙大不易………………………………….......142 一 家庭方面……………………………………………..144 (一)家庭功能不彰………………………………..145 (二)親子溝通不良………………………………..149 (三)父母管教失當………………………………..152 二 學校方面………………………………………..........156 (一)教育理念偏差………………………………..156 (二)輔導成效不佳………………………………..158 (三)親師溝通不良………………………………..160 三 社會方面……………………………………………..161 (一)社會價值混淆………………………………..162 (二)社會不良示範………………………………..164 (三)法律常識不足………………………………..166 四 自我方面……………………………………………..168 第六章 結論……………………………………………………..171 附錄一:蕭颯生平記要與著作發表狀況…………………………....176 附錄二:蕭颯作品資料………………………………………………190 【表一】小說創作年表………………………………………………190 【表二】媒體電影創作年表…………………………………………198 【表三】英譯作品……………………………………………………201 參考書目………………………………………………………………202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 蕭颯著作(依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長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4月初版) 《日光夜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5月初版) 《二度蜜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9月初版) 《我兒漢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1月初版) 《霞飛之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3月初版) 《如夢令》(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7月初版) 《愛情的季節》(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 《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 《少年阿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 《小鎮醫生的愛情》(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 《唯良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返鄉劄記》(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走過從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年10月初版) 《單身薏惠》(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皆大歡喜》(台北:洪範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愛情的顏色〉(《愛情的顏色》,台北:圓神出版社,1989年2月) 二 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順序排列) 人本教育基金會編:《悶葫蘆的心事》(臺北:書泉出版,1993年1月初版) 丁樹南:《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1970年5月1日初版) 丁樹南:《小小說的寫作與欣賞》(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7年6月初版) 大衛,洛吉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2006年12月初版)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編:《青年心理》(臺北:水牛出版,1969年12月15日初版)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青少年輔導中心──張老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編:《家庭與青少年──親職教育專題探討》(臺北:幼獅文化,1976年12月初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書局,1995年10月初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2001年10月初版) 王元明譯著:《青少年犯罪心理》(臺北:五洲出版,1986年12月初版)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1999年5月初版) 丹・金德倫,麥可・湯普森著,吳書榆譯:《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臺北:城邦文化,2000年5月1日初版) 玉井美知子著,呂素君譯:《青少年的偏差行為Q&A》(臺北:書泉出版,1998年10月初版) 石川弘義著,徐代德譯:《少年行為的診察》(臺北:巨流圖書,1993年2月初版) 立法院圖書資料室:《立法報章資料專輯第56輯青少年問題》,1996年8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編:《青少年白皮書》,1993年12月 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文化,2004年3月初版) 李 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3月1日初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初版)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1996年5月初版)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臺北:駱駝出版,1997年10月初版) 李傳龍:《文學創作美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1973年9月初版) 周伯乃撰:《現代小說論》(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5月初版)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1993年10月初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1988年9月初版)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安徽:安徽大學岀,2003年) 范銘如:《眾?奡M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3月初版) 胡菊人撰:《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1978年9月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1994年初版)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臺北:淑馨出版,1989年3月初版) 徐 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高強華:《理解青少年問題》(臺北:師大書苑,2000年12月初版) 高強華:《關懷新新人類──非完全輔導與教育專輯》(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7年6月初版) 郜 瑩:《徬徨少年路》(臺北:尖端出版,1990年7月初版) 麥霍特(J.Jeffries Mc Whirter)著,王寶墉譯:《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臺北:心理出版,1998年12月初版) 張建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臺北:文津出版,2003年7月一版)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03年9月初版) 張老師月刊主編:《社會問題與輔導──第一輯》(臺北:張老師月刊社,1982年6月初版) 張老師月刊主編:《社會問題與輔導──第二輯》(臺北:張老師月刊社,1982年6月初版)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12月初版)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2002年9月初版)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9月初版) 陳皎眉:《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臺北:桂冠圖書,1986年7月初版)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出版,1989年1月初版) 曾文星,徐靜合著:《青少年的心理衛生》(臺北:水牛出版,1991年11月1日初版) 黃俊傑、吳素倩:《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高雄:復文圖書,1995年8月初版) 黃心怡:《青少年非常心事》(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3年8月初版) 黃有志:《臺灣青少年問題》(臺北:師大書苑,2000年12月初版) 黃武忠:《小說經驗》(臺北:富春文化,1990年8月初版) 彭駕騂:《青少年問題探究》(臺北:巨流圖書,1985年9月初版)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5月初版) 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臺北:五南圖書,1988年11月初版) 楊坤堂:《青澀與青春──青少年問題探討》(臺北:國巨出版,1986年4月2日初版) 齊邦媛:《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1990年7月初版) 蔡德輝、楊世隆:《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臺北:五南出版,2002年10月初版)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3月初版) 鄭樹森:《小說地圖》(臺北:一方出版,2003年1月初版) 鄭照順:《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臺北:心理出版,1999年6月初版) 鄭淑敏譯著:《青少年九大問題》(臺北:一葦出版,1990年9月20日初版) 劉安彥,陳英豪:《青年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6月初版) 劉焜輝:《青年問題面面觀》(臺北:天馬出版,1977年4月10日初版)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出版,1994年11月10日初版) 賴斯派瑞著,柳惠容、石佳音、賴美佳著:《伴青少年渡過掙扎期──完全輔導指南》(臺北:基督橄欖文化,2003年1月初版) 鍾思嘉等箸:《青少年的世界》(臺北:桂冠出版,1993年3月初版) 鍾源德:《青少年犯罪問題之研究》(臺北:文景出版,1986年2月初版) 魏佩蘭:《問題少年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66年2月初版) 魏 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1999年6月初版) 羅 盤:《小說創作論》(臺北:東大圖書,1980年2月初版) 三 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陳靜宜:《走出婚姻的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台北:台灣國立中興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秋錦:《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人物刻畫──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 和「我們的秘魔岩」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 蔡芬芳:《葉石濤小說人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 2002年) 楊寶山:《台灣少年小說人物刻畫技巧之研究──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品 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紀俊龍:《李喬短篇小說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柳寶佴:《鍾鐵民及其小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 2005年) 蔡玉冠:《鄭宗弦少年小說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四 期刊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由少至多順序排列) 司馬中原:〈對才女蕭颯的期望〉,《中華文藝》,115期,1980年8月,亦收於蕭 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年7月),頁205~207。 沈曉茵 :〈胴體與鋼筆的爭戰──楊惠姍、張毅、蕭颯的文化現象〉,《中外文 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98~115。 吳達芸 :〈造端乎夫婦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婚姻主題〉,《文星》,110期, 1987年8月,頁102~107。亦收入吳達芸:《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 (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 吳聲誠 :〈可以再深刻一點--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文訊月刊》,第 16卷,1985年2月,頁 209~210。 吳億偉 :〈貼近土地生活的寫作者〉,《文訊月刊》,202期,2002年8月,頁84。 吳盛揚 :〈問題青少年心理之探討〉,《訓育研究》,第34卷第1期,1995年5 月,頁44~54。 吳盛揚 :〈問題青少年心理之探討(續)〉,《訓育研究》,第36卷第2期,1997 年6月,頁42~55。 周震歐 :〈有關青少年問題的問題〉,《中國論壇》,第1卷第7期,1976年1 月10日,頁37~40。 周 寧 :〈評介「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明道文藝》,73期,1982年4月, 頁137~139。亦收於爾雅版《七十一年短篇小說選》,及蕭颯《死了一 個國中女生之後》附錄(台北:洪範出版社,1991年11月),131~135。 亮 軒 :〈世間男女──評《唯良的愛》〉,《聯合文學》,第3卷第4期,1987 年2月,頁164~165。 馬 森 :〈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聯合文學》,第2 卷第3期,1986年1月,頁168~172。 翁永溫 :〈青少年問題的探討與輔導〉,《訓育研究》,第23卷第1期,1984年 6月,頁30~32。 陳家成 :〈當前青少年問題發生原因與因應策略〉,《師說》,第84期,1995年 8月28日,頁30~34。 陳靜宜 :〈論蕭颯外遇小說〉,《國文天地》,第14卷第3期,1998年8月,頁 58~71。 張大春 :〈奉愛情之名──評兩本《愛情的顏色》〉,《聯合文學》,第5卷第10 期,1989年8月,頁185~187。 張永勝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台灣教育》,第546期,1996年6月,頁18~39。 張景然 :〈歸因理論與青少年問題行為〉,《輔導月刊》,第26卷第1、2期,1990 年,頁20~23。 張春興 :〈從青少年問題的社會成因看學校教育功能的危機〉,《中國論壇》,第 11卷第6期,1980年12月25日,頁43~46。 張春興 :〈教育的代價-從教育歷程看青少年問題〉,《中國論壇》,第12卷第 12期,1981年9月25日,頁9~14。 黃淑玲 :〈叫叛逆太沉重-少女進入色情場所的導因與生活方式〉,《兩性平等 教育季刊》,第20期,2002年10月1 日,頁66~73。 黃碧端 :〈平淡的激情〉,《聯合文學》,第1卷第11期,1985年9月,頁210。 曾瑞真 :〈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灣教育月刊》,第473期,1990年5月, 頁46~52。 賀淦華 :〈就心理學觀點剖析目前青少年問題〉,《中國論壇》,第6卷第9期, 1978年8月10日,頁45~48。 齊邦媛 :〈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的小說〉,《聯合文學》,第1卷第 5期,1985年3月,頁6~19。亦收入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 爾雅出版社,1991年8月)。 龍應台 :〈評《小鎮醫生的愛情》〉,《新書月刊》,18期,1985年3月,頁23~25。 隱 地 :〈作家與書的故事--蕭颯〉,《新書月刊》,11期,1984年8月,頁46。 潘纓花 :〈「酷」:敏感的保護色-淺談如何輔導「從事色情行業的青少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20期,2002年10月1日,頁74~79。 鐘麗慧 :〈蕭颯的小說世界〉,《明道文藝》,88期,1983年7月,頁50~53。 蘇其康 :〈家國的臍帶──評蕭颯的《返鄉劄記》〉,《聯合文學》,第3卷第11 期,1987年9月,頁221。 龔鵬程 :〈文學與歷史的交會──論蕭颯的《我兒漢生》〉,《當代》,第7期, 1986年11月1日,頁104~107。 五 報紙資料(依作者姓名姓氏筆劃,由少至多順序排列) 王德威 :〈喜從何來﹖評蕭颯的《皆大歡喜》〉,《中時晚報14版》,1995年3月12日。 何聖芬 :〈告別「我的愛」──蕭颯決心為自己而活〉,《自立晚報10版》,1986年10月31日。 李元貞 :〈從清溪到海洋--給蕭颯〉,《中國時報8版》,1986年10月23日。亦收於蕭颯:《唯良的愛》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頁121~123。 季 季 :〈站在冷靜的高處--與蕭颯談生活與寫作〉,《中國時報8版》,1987年8月14日。亦收於蕭颯:《走過從前》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月),頁373~386。 粘嫦鈺 :〈白先勇、黃以功、蕭颯組浪漫劇鐵三角〉,《聯合報26版》,2000年2月3日。 張系國 :〈少年漢生的煩惱──《我兒漢生》讀後〉,《聯合副刊8版》,1979年 9月21日。亦收於蕭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 年1月),頁209~212。 彭碧玉 :〈捕捉人生的廣角鏡──蕭颯和他的小說〉,《聯合報8版》,1979年9 月21日。亦收於蕭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 年1月),頁213~218。 葉石濤 :〈塑造了美好的台灣女性形象:《返鄉劄記》讀後〉,《中國時報8版》, 1987年4月20日。亦收於蕭颯:《返鄉劄記》(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7年5月)。 葉石濤 :〈《返鄉劄記》代序〉,《中國時報8版》,1987年4月20日。亦收於蕭 颯:《返鄉劄記》(台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5月)。 廖宏文 :〈暴風雨的冷眼--蕭颯的〈我兒漢生〉,《中華日報 11 版》,1992 年4月8日。 劉紹銘 :〈時代的抽樣--論蕭颯的小說〉,《中國時報8版》,1983年2月10~12日。亦收於蕭颯:《唯良的愛》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11月),頁187~212。 隱 地 :〈評介蕭颯短篇小說〈小葉〉〉,《台灣時報10版》,1980年12月2日。亦收於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附錄(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4月),頁38~60。 蕭 颯 :〈喜悅之外〉,《聯合報15版》,1984年9月16日。 應平書 :〈年輕人立身處世的寶鑑--青年女作家蕭颯的《如夢令》〉,《中華日報10版》,1980年11月10日。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4.165.24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4.165.24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