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地方政府育兒資源中心協力治理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local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s:The case of Kaohsiung City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16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20-07-28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20-08-21 |
關鍵字 Keywords |
地方政府、育兒政策、協力治理、公私協力、育兒資源中心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arenting policy,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 Local government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900 次,被下載 125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90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25 times. |
中文摘要 |
現今少子化情況下,中央及地方政府極力推廣育兒政策,如生育補貼、托育福利政策、設立育兒資源中心等,營造優質之育兒環境。高雄市政府於2012年起,運用本市公有低度使用之國宅、市場、學校等閒置空間,籌設提供0至6歲幼兒服務之育兒資源中心。政府單位藉由與受託單位共同經營,在互惠參與及整合資源的過程中,利用公私協力方式提供優質服務,希冀營造友善育兒城市。 過去育兒資源中心相關研究,討論之重點聚焦於民眾使用之滿意度或服務品質等議題,鮮少探究政府與受託單位合作育兒資源中心的協力關係。因此本研究依據Ansell及Gash(2008)協力治理模型為理論基礎,探討高雄市政府與受託單位營運育兒資源中心協力治理之過程,並採用多種個案研究法,挑選職業工會、大專院校及基金會三種類型之母機構作為個案對象,利用深度訪談法探悉10名受託單位人員及3名政府單位人員彼此互動情形,以協力起始階段、協力過程及協力結果三大面向發展問題作為研究的軸心,藉以了解不同類型之受託單位與政府單位協力治理合作的關係。 研究顯示受託單位是基金會及職業工會的母機構帶有使命,辦理之活動會融入母機構的理念,並挹注資金及遊教具等母機構資源予育兒資源中心。大專院校則可以提供母機構學生之實習機會,並可引入師資解決家長育兒的問題,但對於辦理之活動則需加強對家長的實用性,另受限於大學學校之相關規定,經費的部分可能無法投入太多至育兒資源中心。 對於育兒資源中心的成效,政府單位及受託單位皆持有正向的評價,而基本上受託單位執行之成果可達到政府訂立契約上的規定,但是政府單位希望受託單位可以產出更有品質的服務內容,達到育兒資源中心在地化的目標。另一方面受託單位希望政府能以共同合作模式的觀點,考量受託單位面臨人力的困境或執行委託案中遇到的困難,能夠更站在他們的立場設想並解決問題。 |
Abstract |
In the face of the declining birth rat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aiwan are promoting various child care policies, such as child birth subsidies, child care welfare policies, and establish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s. In particular, governments and partner organizations work together to operate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s. Prior research on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s focuses on client satisf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resource services, but rarely examines the collaborative dynamic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artner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uses Ansell & Gash’s(2008)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to explore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Kaohsiung City. Adopt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is study selects three types of partner organizations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universities and foundations) and conduct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irteen public and private manag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zational missions matter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collaboration, given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types of partner organizations. As for the outcomes of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s,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partner organizations have positive perceptions. Basically, partner organizations fulfill the contract requirements. Nevertheless, the government hopes that partner organizations can provide more quality service content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localizing of the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s. On the other hand, partner organizations hope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ir difficulties and help solve their problems.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論文審定書 i 謝誌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8 第三節、研究問題與目的 10 第二章、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協力治理之相關研究 12 第二節、臺灣育兒政策之相關研究 27 第三章、研究設計 33 第一節、研究流程 33 第二節、研究途徑 34 第三節、研究個案 35 第四節、資料蒐集方法 36 第四章、研究發現 44 第一節、協力起始階段 44 第二節、協力過程 49 第三節、協力結果 8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86 第一節、主要發現 86 第二節、研究建議 89 第三節、研究限制 93 第四節、未來研究方向 93 參考文獻 95 附錄一 101 附錄二 104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中文文獻 王淑楨(2008)。兒童福利及家庭育兒福利需衝突求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領有育兒補助之兒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舒芸(2014)。門裡門外誰照顧,平價普及路迢迢?臺灣嬰兒照顧政策之體制內涵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6,49-93。 內政部(2010)。臺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統計處,頁1-200。 丘昌泰(2000)。後現代社會公共管理理論的變遷:從 [新公共管理] 到 [新公民統理],中國行政評論, 10(1),1-32。 行政院(2016)。「完善生養環境方案(105年-107年)」。臺北市:行政院,頁1-25。 行政院(2017)。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建構 0-2 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臺北市:衛生福利部,頁1-24。 行政院(2018)。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107年-111年)。臺北市:行政院,頁1-126。 江大樹、張力亞、梁鎧麟(2014)。深耕地方災害防救網絡治理能力:協力與培力策略分析。民主與治理,1(1),1-31。 江亮演(2006)。我國家庭福利政策的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14,6-17。 吳英明(1995)。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市:復文。 吳柔慧(2019)。新公共管理政策的衝擊與調適:社會工作者的觀點。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吳偉寧、謝政勳(2018)。自主防災社區運作之經驗分析-高雄市永安區個案探討。公共事務評論,17(1),89-105。 李芝萱(2017)。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新北市三重蘆洲 地區公共托育中心親子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觀光休閒事業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李宗勳、鄭錫鍇(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治理模式--歐陸新治理(Modern Governance)的觀點。研習論壇,16,1-20。 李長晏、林煥笙(2009)。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1,49-100。 李淑如 (2013)。淺析保母居家托育費用管理政策以 [台中市育兒支持—平價 托育服務實施計畫] 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3,81-86。 林大豐(2010)。從協力治理觀點解析三義木雕文化產業之發展。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學位論文。 林信廷、王舒芸 (2015)。公私協力托嬰中心的成就與限制:兒童照顧政策理念的檢視。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2(2),15-55。 林登圳(2003)。台中市嬰幼兒居家健康評估。中國醫藥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邱雯琪(2017)。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以新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公共事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 邱韻如(2014)。幼兒身體動作課程實施現況之探究-以台北市某親子館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侯佩宜(2016)。兒童產業實習專業知能檢核指標之建構:以親子館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所學位論文。 洪翠枝(2014)。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推動與運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姚吟梅(2014)。從協力治理觀點探討臺中市低碳都市計畫之運作模式。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畢瑋(2016)。北投親子館社會資本積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學位論文。 陳佩吟(2015)。公、私部門如何協力: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制度的推動與協力治理。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恆鈞、張國偉(2006)。組織協力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雲林縣蔬菜產銷班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9,1-54。 陳建和(2002)。觀光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陳韋宏(2009)。公私協力治理模式應用於國家風景區景點: 以野柳地質公園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盈宏(2017)。國小課後照顧班公私協力治理議題之探討。教育行政論壇,9(1),96-115。 許琇惠(2014)。地方文化活動之協力治理分析─ 以新北市永和區[仲夏夜之夢] 為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張惠慈(2014)。台北市「育兒友善園」服務經驗初探-以公辦民營機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玲(2017)。親子廚房的服務品質、體驗學習與家長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公辦民營親子館為例。實踐大學餐飲管理學系餐飲產業創新碩士班學位論文。 張建威(2013)。協力治理之研究: 地方政府處理老人長照案件之個案分析。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張秦瑞(2007)。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產業聯盟協會為觀察焦點。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學位論文。 湯心華(2017)。桃園市親子館體驗價值、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湯京平(2015)。個案研究,載於瞿海源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黃佩慎(2018)。家庭與就業平衡法制之研究-比較台灣與瑞典。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黃荏苒(2017)。家長對親子館服務需求和滿意度的調查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 家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黃雪曄(2013)。地方政府的政策學習-新北市公共托育中心政策個案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黃麗燕(2015)。臺北市親子館之服務品質、認知價值與再訪意願之探討。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廖俊松(2003)。地方政府夥伴治理關係之比較研究:以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立法院院聞,31(6),35-5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亞柔(2017)。公私協力之嬰幼兒照顧服務的創新模式-以台北市育兒友善園 與親子館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學位論文。 劉梅君(2008)。性別與就業:前瞻與省思~兼檢討部分時問工作,育兒照顧政策及玻璃天花板現象。研考雙月刊,32(4),54-66。 劉麗娟(2017)。偏遠地區老人照顧跨部門治理研究-以臺東縣池上鄉為例。國家與社會,19,161-212。 蘇昱寧(2010)。南投縣花卉嘉年華觀光發展之研究: 協力治理觀點。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學位論文。 二、 英文文獻: Ansell, C., & Gash, A.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Bentrup, G. (2001). Evaluation of a collaborative model: a case study analysis of watershed planning in the Intermountain Wes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7(5), 739-748. Burger, J., Gochfeld, M., Powers, C. W., Waishwell, L., Warren, C., & Goldstein, B. D. (2001). Science, policy, stakeholders, and fish consumption advisories: developing a fish fact sheet for the Savannah Rive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7(4), 501-514. Cherrett, K. (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53(1), 6-13. Emerson, K., Nabatchi, T., & Balogh, S. (2012).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2(1), 1-29. Gilliam, A., Davis, D., Barrington, T., Lacson, R., Uhl, G., & Phoenix, U. (2002). The value of engaging stakeholders in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evaluations. 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 14(3 Supplement), 5-17. Lasker, R. D., & Weiss, E. S. (2003). Broadening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problem solving: a multidisciplinary model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practice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80(1), 14-47. Logsdon, J. M. (1991). Interests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problem-solving collaboration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7(1), 23-37. Lynn Jr, L. E., Heinrich, C. J., & Hill, C. J. (2001). Improving governance: A new logic for empirical research.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Margerum, R. D. (2002). Collaborative planning: Building consensus and building a distinct model for practice.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1(3), 237-253. Reilly, T. (2001). Collaboration in action: An uncertain process.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25(1), 53-74. Rhodes, R. A. 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 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44(4), 652-667. Ryan, C. M. (2001). Leadership in 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 An analysis of agency roles in regulatory negotiations. Policy Sciences, 34(3), 221-245. Vangen, S., & Huxham, C. (2003). Enacting leadership for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Dilemmas of ideology and pragmatism in the activities of partnership managers.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4, 61-76. Walter, U. M., & Petr, C. G. (2000). A template for family-centered 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Families in Society, 81(5), 494-503. Wood, D. J., & Gray, B. (1991).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collaboration.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27(2), 139-162. Yaffee, S. L., & Wondolleck, J. M. (2010). Collaborative ecosystem planning proce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volution and challenges. Environments: A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31(2), 59-72.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
QR 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