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5119-00091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5119-000914
論文名稱
Title
偏遠小校之永續經營作為探討-以高雄市燕巢區金山國小為例
A Study 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Remote Primary School- The Case of Jingshan Element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9-07-0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9-08-05
關鍵字
Keywords
偏遠小校、夥伴關係、少子化、社會資本、學校永續經營作為
Schoo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trategies,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Remote Small Schools, Social Capital, Partnership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長期以來,少子化與都市化是造成偏遠小校相較都會學校發展處於劣勢的源頭,然而現今裁併校流程更為嚴謹,且有許多混齡教學、跨校聘用師資等偏遠小校鬆綁機制,於是偏遠小校生存出現一線生機。隨著民主風潮漸起,家長
與社區居民開始意識到參與學校教育過程的重要性,遂本研究個案選取為社區與學校夥伴關係運作良好的例子-高雄市燕巢區金山國小與金山社區,試圖從社會資本理論剖析社區與學校的夥伴關係,及學校持續運營過程。本研究
主要運用深度訪談法來探究學校與社區建立與維持夥伴關係的成因、過程與結果。

本研究經訪談後發現之重點如下:

一、既存社會資本及文化傳承、社區營造、小校裁併的內外在動機是個案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的成因。

二、頻繁互動、資源交換、與外在助力增進個案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緊密度。

三、影響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因素方面,在「危機處理能力」方面仍有待解的難題,例如學生數偏少及交通問題。

四、個案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對雙方皆有正面效益,且希望持續共生共榮。五、個案學校皆符合學校永續經營特點,但仍然有其他待解決的影響因子。

本研究針對偏遠小校、社區的建議如下:

一、學校與社區應互相參與會議。 二、學校應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活動。三、學校應善用行銷策略。

四、學校應鼓勵教師彈性引入社區資源。五、社區應鼓勵居民主動協助學校事務。

關鍵字:少子化、偏遠小校、社會資本、夥伴關係、學校永續經營作為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and Urbanization cause the inferior situation of
remote small primary schools than metropolitan’s. However, it is more rigorous to close a
primary school now. There are brand new loosening mechanisms to let it survive, including mixed age
teaching and cross-school hiring of teachers. As the democratic thoughts rise, parents and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are beginning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proces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case is to select Jinshan Primary School
and Jinshan Community, which can be used to learn about a good example of a well-behaved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and the school, and the continuous operating process of the school from the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The in-depth interview w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employed to realize
the cause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a partnership between school
and community.
The study concluded the results below:
1. The causes of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case school and community were “ the existing social
capital”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tivations formed by cultural inheritance,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closing small schools”.
2. Exchanging resources,interacting frequently and adding in the external assistance make
the partnership work better.
3.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in terms of the “crisis handling capacity” , such
as the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and traffic problems.
4. Both case school and community benefit by the partnership, and want to live together
constantly.
5. There are still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chool’s sustainability to be resolved.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ase school and community are as follows:
1. The school and community should participate in meetings with each other.
2. The school should encourage parents to participate in school activities.
3. The school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school marketing strategy.
4. The school should encourage teachers to introduce community resources flexibly.
5. The community should encourage resi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ssist the school affairs.
Key words: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Remote Small Schools, Social Capital,
Partnership, Schoo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謝誌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偏遠小校永續經營作為 11
第二節 學校之社會資本 19
第三節 學校和社區夥伴關係 22
第四節 社會資本、夥伴關係與偏遠小校永續經營作為之關聯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5
第四章 研究個案描述分析 57
第一節 金山國小與社區的發展與變遷 57
第二節 金山國小與金山社區夥伴關係的成因 63
第三節 金山國小與金山社區夥伴關係合作過程 69
第四節 金山國小與金山社區夥伴關係合作成果 81
第五節 影響金山國小永續經營因素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0
參考文獻 103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13
附錄二 訪談紀錄 11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小校教育翻轉在地網頁(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starsh.kh.edu.tw/ksh02-02.php
中山大學創意與創新研發中心網頁(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http://rcci.nsysu.edu.tw/
尹心妤(2015)。影響台中市新社區學童課後生活輔導計畫執行資源整合因素之探討-社會資本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王建華(2005)。社區夥伴關係建構與運作之研究以馬祖鐵板社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珮如、胡淑貞(2004)。美國印第安那健康城市案例介紹。健康城市學刊,1,116-125。
王雪汝、王昭雄(2012)。直銷商之信任、任務相互依賴與團隊績效之關係研究。第十七屆直銷學術研會論文集。10-11。
方世榮、江淑娟、方世杰(2002)。夥伴關係整合模型的實證研究─以中小企業為對象。管理學報,19(4),615-645。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 華。
永續城鄉玩轉學習—中山大學推社企創新(2018年10月26日)。國立中山大學中山新聞網。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c74.nsysu.edu.tw/files/14-1342-192613,r2910-1.php?Lang=zh-tw
永續城鄉深耕計畫(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sdgsedu.org.tw/News/news_Detail/9/63.html
江俊賢(2014)。國中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永續經營關係之研究—以組織學習為中介變項。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吳俊憲(2006)。社區總體營造融入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1),39-62。
吳淑玲(2016)。偏遠國民小學特色經營管理之研究─以新北市雙峰國小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佐藤有、成富澄男譯(2006),S.Martine著,OECD諸国におけるへき地地域の教育基盤。へき地教育研究,61,105-114。
李宗勳(2008)。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台北:元照。
李宜晉(2008)。地方政府參與民俗傳統節慶活動之夥伴關係研究-以台南七夕十六歲藝術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振哲(2006)。學校與社區形成夥伴關係的個案研究:以雲林縣立華山國小與華山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淑惠(2017)。偏鄉學校之創新與社區永續發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28-133。
李瑋聆(2003)。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聯合競選文宣之構成─台北市北區民進黨籍候選人聯合文宣形成之參與觀察。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義(2018年6月20日)。北嶺公幼不足 教育局挺增班。中時電子報。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20000613-260107?chdtv
李鴻章、王揚智(2005)。組織外部關鍵人物對學校組織變革影響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2(4),83-91。
邱子瑜(2017)。小型學校經營策略關鍵成功因素之個案研究-以花蓮縣某國小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2、13,67-88。
林文生(2009)。特色學校的爭論及其再概念化的契機。北縣教育,69,26-30。
林仁煥(2008)。台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元婷(2009)。偏遠小校的再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希望國小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玉華(2002)。公私夥伴關係的治理:理論初探並兼論英國的第三條路。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主辦「公共服務改革與民營化的現代課題」研討會,台中市。
林吉郎(2003)。非營利組織資源開發與整合-理論與實踐。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2,121-124。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市:五南。
林明地(2014)。理念與特色學校經營的核心:學校願景領導與行政落實。教育研究月刊,241,5-15。
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振春(1996)。社區與學校結合的模式與做法。輔導通訊,82,3-4。
林紘生(2016)。小校裁併政策下-校長領導風格、策略規劃與創新之研究。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台灣書局。
林清達(2003)。教育改革時代的學校與社區關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16,135-158。
林雅惠(2018年6月7日)。傳唱西拉雅 木柵國小美聲動人。中時電子報。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607000717-260107?chdtv
紀家雄、陳木金(2013)。中小學校長以社會資本發展學校智慧資本之推動策略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88,17-33。
胡幼慧、姚美華(1997)。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台北:巨流。
徐白櫻(2018年10月30日)。老少合作製作手工書 杉林長輩開心一下午。聯合報。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chang-en.com.tw/news/title_c-news/detail.php?Company_SN=1000012212&Site_News_SN=1000019681&PHPSESSID=wlrdezwwagzlvpjbxqucygvvtegzxnju
徐明和(2010)。雲林縣小學組織變革、策略管理與優質教育關係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R-095-003.htm
特色校園—景義國小(2013年6月26日)。台灣時報。2019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338863
翁郁翔(2016)。學校與社區防災夥伴關係之建立-以防災校園網絡建置與實驗計畫為例。中央警察大學防災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kuas.edu.tw/
高如玉(2011)。國際志工團隊及泰北僑校間建構夥伴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雄市內門區木柵國民小學(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mza.ks.edu.tw/
高雄市永安區新港國小(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s://zh-tw.facebook.com/xgpschool/
高雄市田寮區新興國民小學(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xxp.ks.edu.tw/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小教育科(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kh.edu.tw/orgArch/departments_intro/P0
高雄市路竹區北嶺國民小學(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school.kh.edu.tw/view/index.php?WebID=151&MainType=0&SubType=103&MainMenuId=12248&SubMenuId=12676&NowMainId=12248&NowSubId=12676
莊西真(2008)。論學校社會資本的生成機制。當代教育科學,24,9-14。
莊俐昕(2013)。社會資本與夥伴關係關聯性之研究:以社會福利服務領域為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莊登凱(2011)。社區總體營造中學校和社區協力關係之探討-以南投縣兩個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
莊潔(2007)。學校參與社區發展之歷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新北市:小畢空間。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孝庭(2004)。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志鴻、蘇建銘、陳建銘、蔡志奇、高至誠、羅治鈞、吳月娟、宋莉萱(2016)。偏鄉地區特色學校創新經營之策略探究—以嘉義縣海天國小為例。105年度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彙編,239-308。
陳俊生、林新發(2003)。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實施成效評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379-412。
陳兪琪(2008)。我國偏遠地區學校、家庭與社區夥伴關係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冠同(2017)。特色學校結合社區資源發展特色遊學之個案研究 -以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為例。環球科技大學觀光與生態旅遊系環境資源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振淦(2008)。沃植台灣教育的先驅地-小校優質轉型的真諦。閱讀雲林,2,4-6。
陳隆輝(2013)。學校品牌形象,學校教育行銷與忠誠滿意度對於學校永續經營的關聯性之研究: 以臺中市某公立國民小學為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市。
郭玉蓮(2017)。學校社區化歷程與社區互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清江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育蓉(2008)。國小校長與其學校社會資本形成之研究:以屏東縣綠意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佳美(2011)。少子化下鄉村地區幼稚園經營學校特色之個案研究,中臺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明輝(2003)。建構學習型學校的相關策略。北縣教育,34,18-24。
張明輝(2005)。永續領導與學校經營。台灣教育,635,8-12。
張茂源(2005)。從教育財政改革探討家長教育選擇權的行使。學校行政雙月刊,37,205-215。
張瑞菊、黃啟仁、蔡文正、王佳祺、陳建民、林進生(2005)。夥伴在哪裡──策略聯盟在國民小學實施之研究。第102 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專題研究。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靜軒(2017)。淺談偏鄉輔導之困境與轉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18-121。
許品婕(2009)。學校特色與社區文化結合之個案研究--以高雄縣某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許耿銘(2008)。全球治理對國家公共政策影響指標之建構。公共行政學報,29,1-28。
許筱婉(2010)。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經營成效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誌庭(2014)。偏遠地區教育困境:空間、社會與文化。教育人力與發展,31(1),33-42。
教育部(2013)。國民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取自:
http://ss.delt.nthu.edu.tw/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11)。教育部101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整合空間資源與發展特色學校第二階段第三年實施計畫。取自:
http://www.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339&pages=11
教育部統計處(2014)。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103年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7)。國中小校數及學生規模概況。教育統計資訊第65號,1-2。
須文宏(2015年7月26日)。【公民寫手】扮演「龍目村夫」甘之如飴的國小師長。上下游。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3378/
曾兆興(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曾雪嬌(2008)。深耕永續校園種子-延續經營發展動力。教師天地,65,57-63。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黃俊傑(2007)。「小校整併」政策省思。國教之友,59(4),71-78。
黃淑卿(2006)。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源協(2016)。從「巧語」到「現實」-伙伴關係與專業團隊運作模式之建構(E10112)【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黃源協、劉素珍、莊俐昕、林信廷(2011)。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關聯性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34,29-75。
黃鴻文(1995)。學校與社區結合的模式。社教雙月刊,64,25-28。
楊千儀(2002)。國民中小學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所扮演角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如晶(1993)。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桂珍(2008)。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湖口鄉信勢社區為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朝卿(2012)。雲林縣麥寮國小楊厝分班與楊厝社區協力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
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無日期)。2019年5月15日,取自:
http://balloonvote-charity.wanhai.com/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商鼎。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96-110。
鄭同僚、詹志禹、黃炳德、李天健、陳振淦、周珮綺(2008)。偏遠地區小學再生之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蔡佳燕(2016)。雲林縣轉型優質計畫對促進學校與社區的協力關係探討-以北港鎮東榮國小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非營利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清華(2011)。整合,向前邁進-談縣市合併高雄市幾件重要的教育行政工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7。
蔡進雄(2004)。學校競爭力的關鍵:論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提升。初等教育學刊,17,105-121。
蔡進雄(2016)。學校網絡治理的應用與評析。教師專業研究期刊,11,1-16。
蔡瑞榮(1995),「『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理念與做法」,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校社區化,83-107 頁,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潔心、晏涵文、 張麗春(2010)。台灣地區健康促進學校教職員充能和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4,73-92。
劉璁翰(2002)。個案研究法。台北市,華泰。
劉燕雯、鄭束芬(2009)。幼稚園實施「社區資源融入方案教學」之成效、困境與因應之道。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2),145-166。
賴玉雪(2007)。策略聯盟相關理論及其在校際合作上之運用。國教之友,59(1),23-32。
賴貞男(2009)。公私協力治理理論與應用—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燕巢「金山棗樂趣」產業文化活動活動(2011)。義守大學。2019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isu.edu.tw/upload/04/4/news/postfile_48492.pdf
燕巢泥火山惡地探險夏令營(2018)。BeClass線上報名平台。2019年5月15日,取自:https://www.beclass.com/rid=213ee875b236d8beb95b
謝俊義(2002)。社會資本、政策資源與政府績效。公共行政學報,6,87-122。
簡俊發(2011)。農村社區治理夥伴關係運作之研究-社會資本理論觀點。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駿揚(2007)。「跨越族群」或「物以類聚」-越南籍女性配偶在台灣的社會網絡形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顧瑜君(2007)。夥伴關係課程發展歷程中專家角色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5(2),141-185。
二、英文部分
Assael, H. (1969). Constructiv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nflic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73-582.
Audit Commisson (2000). The way to go home: rehabilitation and residential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London: The Stationery Office.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rinkerhoff ,J.M. (2002).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s and outcomes:a proposed framework .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5, 215-231.
Brinkerhoff, D. W., & Brinkerhoff, J. M. (2011).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erspectives on purposes, publicness, and good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31(1), 2-14.
Bullen, P., & Onyx, J. (2005).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in NSW A practitioner's guide (2nd ed.).Coogee, NSW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Brinkerhoff, Derick W. and Jennifer M. Brinkerhoff. (2004). Partnerships between international donors and non-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70(2): 253-270.
Coleman, J. (1990).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Epstein, J. L. (1995).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Phi delta kappan, 76(9), 701-12.
Evans, P. (1996). Government action, social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reviewing the evidence on synergy. World development, 24(6), 1119-1132.
Fukuyama, Francis. (1995). Trust :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London: Hamish Hamilton.
Fuller, C. (Crispian) and Geddes, Mike (2008).Urban governance under neoliberalism: New labour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state-space. Antipode,40 (2), 252-282.
Glesne, C., & Peshkin, A. (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gman.
Hampel, R. L. (2002). The long road to small schools. Phi Delta Kappan, 83, 357-363.
Kay, A. (2006). Social capital,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41(2): 160-173.
Lincoln, Y. S., & Guba, E.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Laughlin, H. (2004).Partnership: panacea or pretence?.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18(2):103-114.
Nevins, J. L., & Money, R. B. (2008).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distributor effectiveness, trust, and culture in import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7(1), 46-58.
Osborne, Stephen P. (2000).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Peters, B. G. (1998). Managing horizontal government: the politics of co‐ordin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2), 295-311.
Putnam, R.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 4, 35-42.
Putnam, Robert D. (1995). Bowling Alone: American’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 1: 65-78.
Smylie, M. A. (2010). Proc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Mark A. Smylie(Eds.),
Continuous school improvement (pp. 62-85).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Valli, L., Stefanski, A., & Jacobson, R. (2014). Leadership in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41, 110-114.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CA: Sage Publicatio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開放下載的時間 available 2024-08-05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3.20.57
現在時間是 2024-05-03
論文校外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2024-08-05

Your IP address is 18.223.20.57
The current date is 2024-05-0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2024-08-05.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2024-08-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