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05120-1109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05120-110924
論文名稱
Title
以資訊整合理論衡量課程發展的價值認知結構
Applying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to the 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Value Structure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20-07-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20-07-05
關鍵字
Keywords
權重值、心理值、責難、認知代數、功能衡量
Psychological Value, Weight, Cognition Algebra, Blame, Functional Measurem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7 次,被下載 4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9 times.
中文摘要
學生的偏差行為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其他學生的學習權益,對課程發展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不同價值觀點會造成偏差行為的認定與結果處理方式的差異,進而影響學生的公平感受與課程發展中多方當事人之間的合作關係。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兼採質化與量化的方法蒐集與分析資料。本研究應用資訊整合理論衡量32位受試者對學生偏差行為之責難反應,並以行為者需求與行為者責任的整合模式探討受試者對課程發展的價值認知結構。本研究之貢獻有:一、發展出以SPSS的重複量測功能作為檢定認知模式的方法;二、導入R-Average的操作方法,方便後續研究者衡量平均模式下的心理值與權重值;三、根據卡方檢定的結果,本研究發現學歷與受試者所考量的訊息數量存有顯著差異。除結論與研究限制外,本研究亦提出以下建議:一、以本研究所發展的新方法作為取代FM#1與AVERAGE的方式;二、以價值認知結構作為促進課程發展參與者合作的溝通基礎。對後續研究的建議有:一、比較不同分析工具檢定結果有何差異;二、衡量與課程發展有關的其他價值情境與變項;三、排除情緒對責難反應的替代解釋。
Abstract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 plays a key role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judgment on various bases of values toward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s might lead to different care or treatments to students. Further, this difference might not only cau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unfairness but also influence stakeholders`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for cr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was applied to examine 32 subjects` blame responses to student`s deviant behaviors. In addition to collecting material and data, this study also adopt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perform analysis. The contributions were: First, this study developed 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cognition models by using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in SPSS. Second, this study introduced how to run R-Average to obtain cognition parameters,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values and weights, when subjects` cognition models were averaging. Third, the analysis of 2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ubjects`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the amount of their perceived cognitions. Besides conclusions and research limitations,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irst, make use of SPSS and R-Average to replace FM#1 and AVERAGE which were inconvenient to be compatible with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Second, take advantage of cognition value structure to realize stakeholders`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First,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results of cognition models and parameters gained by 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Second, examine more value judgment situations and variable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ird, identify the real response of blame by removing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學位論文審定書 i
誌 謝 ii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目 錄 v
圖 次 ix
表 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一、政策實務背景 1
(一)、當前課程發展政策 1
(二)、課程發展的跨領域合作需求 2
(三)、跨域治理與多方當事人的意涵 3
(四)、多方當事人對課程發展的價值認知 4
二、理論背景 6
(一)、價值選擇的衡量 6
(二)、分析工具的限制 6
第二節、研究動機 7
第三節、研究目的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課程發展與價值選擇 9
一、學生行為素養相關政策之沿革 9
(一)、素養導向的課程發展政策 9
(二)、學生偏差行為處理規範 11
二、整合課程發展與改善學生偏差行為之挑戰 13
(一)、學習落差與課程進度壓力 13
(二)、定義學生偏差行為的挑戰 14
三、偏差行為的責任與家庭需求 16
(一)、社會控制理論 16
(二)、家庭政策 16
(三)、學生偏差行為的責任歸屬 17
四、課程發展的價值選擇與倫理決策 17
(一)、課程發展的價值選擇 17
(二)、課程發展與倫理決策 18
五、小結 19
第二節、跨域治理與價值選擇 20
一、跨域治理中的價值選擇難題 20
(一)、公共價值失靈 20
(二)、資源分配的價值選擇難題 22
(三)、偏好的差異 22
(四)、域的概念與跨域治理的挑戰 23
二、公私協力 23
(一)、架構與變因 23
(二)、跨域合作要素 24
(三)、CSC與課程發展 25
三、社會生態系統架構 25
(一)、架構與變因 25
(二)、跨域合作要素 26
(三)、SES與課程發展 26
四、體制發展分析架構 27
(一)、架構與變因 27
(二)、跨域合作要素 28
(三)、IAD與課程發展 29
五、賽局分析 29
(一)、方法與變因 29
(二)、跨域合作要素 30
(三)、賽局分析與課程發展 30
六、訊息歷程與心智模式 30
(一)、架構與變因 30
(二)、跨域合作要素 31
(三)、IPMM與課程發展 32
七、公共事務分析 32
(一)、架構與變因 32
(二)、跨域合作要素 33
(三)、PAM與課程發展 34
八、跨域治理分析架構 34
(一)、架構與變因 34
(二)、跨域合作要素 36
(三)、CDG與課程發展 38
九、小結 38
第三節、資訊整合理論 39
一、訊息處理歷程 39
二、認知整合歷程與認知結構 40
三、認知模式與認知參數 41
四、功能衡量與次設計 43
五、工具尺度與心理尺度 44
六、互動效果與關鍵測試 44
七、檢測工具 45
八、批評:受試者內實驗的處理效應與費時 48
九、小結 49
第四節、本章小結 50
一、整合課程發展與學生偏差行為之實務 50
二、課程發展之價值認知結構的分析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52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52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54
一、認知模式檢定方式 54
二、多方當事人對課程發展的價值認知結構 56
第三節、測量工具 57
一、初稿設計 57
(一)、情境設計來源 57
(二)、固定訊息與變動訊息 57
(三)、量尺與端點錨 58
二、評分者與預試 58
三、測量工具之信效度 59
四、正式測量工具 59
第四節、測量程序 61
第五節、分析方法 62
一、訪談資料整理與分析 62
二、認知結構之衡量 63
第四章、研究結果 65
第一節、認知模式的辨識方法 65
一、訪談概述與高階互動效果指標的意涵 65
二、以SPSS作為FM#1的替代工具及檢定方法 68
(一)、高階互動指標的組合型態 68
(二)、高階互動效果驗證 69
三、辨識認知模式的流程 71
第二節、認知參數的衡量方法 73
一、訪談概述 73
二、研究成果 73
第三節、課程發展的價值認知結構 74
一、受試者結構 74
二、實驗情境測量結果 75
三、認知模式 77
四、認知參數 88
(一)、等權重平均模式 88
(二)、不等權重平均模式 90
五、研究假設檢定 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結論 95
第二節、建議 96
一、理論方法之建議 96
(一)、以本研究之發現作為FM#1與AVERAGE的替代方案 96
(二)、測量變因與次數的取捨 96
(三)、以IIT提供衡量心智模式內在結構的理論與方法 97
二、政策實務建議 97
(一)、以功能衡量作為重要議題的決策方法 98
(二)、建構課程發展與教學情境間的價值結構 98
(三)、以課程發展的價值結構作為跨域合作的溝通基礎 99
三、後續研究建議 99
(一)、分析工具與方法的比較 99
(二)、其他情境與變項之衡量 100
(三)、替代解釋之排除 100
(四)、移除受試者側的量尺刻度 100
第三節、研究限制 100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正式測量工具 107
附錄二、R-Average之操作方式與指令 109
附錄三、rAverage的程式碼 11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王光旭(2015)。文官面對爭議性政策角色衝突之初探:以馬政府執行有條件開放美牛政策為例。政策與人力管理,6(1),59-101。
王姿尹(2016)。少即是多效應:認知代數途徑之分析。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市:巨流圖書。
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5)。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計畫概述。取自pisa.nutn.edu.tw/pisa_tw.htm
何岫容(2019)。中小學認輔導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精進藍圖-個人、專業督導系統與學校系統為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8(2),28-36頁。
吳宗憲、曾凱毅(2010)。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為何成為台北市政府的選擇?交易成本理論的初探性應用。文官制度季刊,2(3),107-149。
吳忠勤(2017)。以因素混合分析評估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異質性:自我控制理論的詮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37,155-194。
吳明玨、張雅淳、黃迺毓(2013)。澳洲與新加坡的家庭政策發展與家庭教育策略─經驗與啟示。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5,1-24。
吳明清(2015)。翻轉思維,為台灣教改找出路。台灣教育,691,10-17。
吳明隆、涂金堂(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俊憲、黃政傑(2010)。中小學課程政策改革之研究:九年一貫課程的回顧與前瞻。課程研究,5(2),47-62。
吳啟安、譚子文(2013)。負面人際關係、低自我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接觸偏差同儕的中介作用。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5(1),35-62。
吳璧純、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與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
呂秀蓮(2019)。課綱為本課程設計經驗之研究:以國中教師為對象。教育實踐與研究,32(1),1-31。
李文釗(2011)。多中心的政治經濟學─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探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6),1-9。
李文釗(2017)。論作為認知、行為與規範的制度。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6(2),3-18。
李怡慧(2018)。生死的抉擇─道德兩難教學之設計。台灣教育評論月刊,7(4),164-167。
李英姿(2018)。校園霸凌事件處置歷程與困境之案例分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9(2),118-170。
李真文(2007)。懲罰與責任:教師專業倫理之辨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汪明生、邱靖蓉、楊俊杰(2012)。從心理認知途徑探討政治領域之寬恕態度衡量─以選舉危機情境為例。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評論,13,3-16。
汪明生、陳碧珍(2017)。判斷決策與公共事務管理(再版)。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汪明生、黃國良、郭文俊(2005)。酒後駕車風險知覺之實驗研究─資訊整合理論之應用。管理學報,22(4),429-447。
汪明生、黃煒能(2016)。治理結構之判斷決策觀點詮釋─個體認知、人際聯結與情境條件。公共事務評論,16(1),1-26。
汪明生、潘昭榮、賴奕志(2017)。城市管理複雜系統的治理結構。都市與計畫,44(2),149-169。
汪明生、鍾國南(2015)。環境治理與公共事務。台北市:智勝文化。
周治邦(2017)。賽局理論。台北:華泰文化。
林永豐(2018)。延續或斷裂?從能力到素養的課程改革意涵。課程研究,13(2),1-20。
林傑毓、陳澤祿(2005)。行動電話消費者風險與利益知覺調整模式之研究。行銷評論,2(3),367-390。
林斌(2016)。國中學生家長管教子女在校偏差行為法治義務指標與權重之研究。教育學誌,35,45-83。
林碧芳譯,Kiess, Harold O. and Green, Bonnie A.著(2014)。統計原理-行為科學之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林蓓伶、潘昌志、蘇少祖、陳柏熹(2018)。十二年國教國中階段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評量試題之開發與初探。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295-337。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邱慶華、龔心怡(2015)。社會連結、低自我控制與非行少年偏差營為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矯治機構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7,69-100。
胡中宜(2011)。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兩難。教育心理學報,42(4),543-566。
胡龍騰、曾冠球、張智凱、黃榮志(2003)。電子化跨域治理影響因素之探究:多個案之探討。公共行政學報,45,1-36。
徐偉初、歐俊男、謝文盛(2016)。財政學(第四版)。台北市:華泰文化。
馬群傑(2005)。多元社會下地方公眾發展認知與共識策略之研究─以高雄都市行銷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6年版(電子書)。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310.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7年版。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310.php?Lang=zh-tw。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108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AE080006)。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AE080006-1
張紹勳、林秀娟(2018a)。多層次模型HLM及重複測量:使用SPSS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紹勳、林秀娟(2018a)。高等統計:應用SPSS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寧、汪明生、黃國忠(2011)。交通案例與廢棄物清理案例之量刑因素資訊整合實驗:以犯後態度與犯罪所生之損害為例。管理學報,28(6),565-577。
莊文芳(2018)。協助面臨多重壓力家庭的兒少保護服務探討─跨單位合作的社會創新。輔仁社會研究,8,77-118。
許春金、吳奕嫺、莊宜佳、陳玉書(2018)。家庭、機會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9(2),57-117。
許春金、羅玉珠(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依附鍵、信仰鍵之關聯與徑路分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4(1),117-137。doi:10.29751/JRDP.201206.0004
郭文俊(2011)。博弈治理之體制、認知與條件分析 ─ 以高雄地區之政策與管理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郭佳琳(2014)。Zeithmal知覺價值模型之認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雄市。
陳正料(2006)。多元社會政策績效下之公平衡量:登革熱防治的資訊整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利銘(2013)。霸凌事件旁觀者的影響與防制策略探討。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3),56-63。
陳定銘、陳樺潔、游靖宇(2012)。政府與客家社團協力指標之析探。行政暨政策學報,54,41-82。
陳宜中(2000)。第三條路:新時代的新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153-79。
陳啟榮(2011)。淺談怪獸家長。中等教育,62(2),156-163。doi:10.6249/SE.2011.62.2.09
陳敦源(2005)。為公共選擇辯護:論公共選擇理論與「公共性」議題在行政學中的相容性。行政暨政策學報,40,1-36。
陳斐卿、林盈秀、蕭述三(2013)。教師合作設計課程的困難─活動理論觀點。教育實踐與研究,26(1),63-94。
陳寶山(2010)。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47-74。
曾莉婷、吳璧如(2014)。校園霸凌防制中被忽略的一環:霸凌旁觀者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92,122-142。doi:10.3966/160683002014070092007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二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馮瑞麒譯,Lewis, David著(2007)。非政府組織管理初探。台北市:五南圖書。
黃乃熒(2004)。後現代學校行政倫理及其兩難困境之解決。教育研究集刊,50(3),1-29。
黃于恬(2012)。台灣南北差異下當事人觀點之公平衡量與跨域分析─旗津海岸與淡水漁人碼頭之比較(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黃于恬、汪明生(2012)。以公平衡量探討台灣社會階層之資訊整合實驗。高雄師大學報,33,61-79。
黃柏霖(2017)。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的準理性:高雄作為兩岸合作試點城市的跨域治理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黃瑞祺(2012)。邁向後實證主義和後經驗主義。新北市:碩亞數碼科技。
楊仁壽、俞慧芸、李怡穎、李瑞敏(2010)。情緒浸染之資訊整合行為:理論建構與實證。台大管理論叢,20(2),97-134。doi:10.6226/NTURM2010.20.2.97
溫瑾婷(2009)。高雄市不同階層民眾在社會變遷下,對經濟、社會、政治面項的價值觀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與教學,20(4),1-23。
詹寶菁、黃文定(2008)。英格蘭14-19歲教育改革─朝向終身學習的國民教育。課程與教學,11(3),17-43。
廖小鳳(2017)。核心素養與學習內容的兩難─以公民科為例。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3),71-73。
管浩宇(2012)。需求層級理論之認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雄市。
劉弘煌(2015)。社會統計學:理論與應用(三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2015)。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79-109。
劉俊良、張弘遠、陳意文(2019)。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偏差行為。致理學報,39,419-458。
劉麗娟(2016)。探究國小輔導實務工作中之教師諮詢執行經驗:雙向現象場視框之觀照(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彰化縣。
蔡東敏、譚子文、董旭英(2015)。臺南都會區國中生緊張因素、接觸偏差同儕、認同非法手段對偏差行為之影響:建構整合理論解釋模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7(2),37-80。
蔡進雄(2009)。國民中學校長經常面臨的行政倫理議題與倫理決定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1-30。
諸葛俊(2013)。台灣南北差異下媒體內容與社會不信任之研究:從系統結構到認知功能(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黎俊佑(2018)。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在校角色與定位。台灣教育評論月刊,7(10),289-292頁。
戴伸峰、翁惠瑜(2018)。國中教師之控制信念對學生偏差行為引發師生衝突情境之教師因應策略影響。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0(2),89-121。doi:10.29751/JRDP.201812_10(2).0003
謝意苹(2017)。網路惡勢力:青少年網路霸凌之多面向研究。SRDA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中央研究院。
韓筱釩(2014)。教師的兩難:交會VS.教完。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10),45-47。
簡赫琳(2019)。社會轉型路線與公民參與。新社會政策雙月刊,64,40-44。
顏志龍、鄭中平(2016)。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台北市:五南圖書。
顏國樑(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規劃之研究(E10235)。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E10235-1
羅寶鳳(2017)。因應時代改變的終身學習: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3),24-27。
譚子文、張楓明(2013)。依附關係、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6,67-90。

Acker, F. V., Theuns, P., Hofmans, J., & Mairesse, O. (2007). Test of the Effect of Scale Labels on Response Linearity. Teorie & Modelli, n.s. XII, 1-2, 269-279.
Algom, Daniel (2007). Functional Measurement and Perceptual Independence. Teorie & Modelli, n.s. XII, 1-2, 77-86.
Anderson, N. H. (1981). Foundation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Anderson, N. H. (1982).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NY: Academic Press, Inc.
Anderson, N. H. (1996). A Functional Theory of Cognition. Mahwah, NJ: Erlbaum.
Anderson, N. H. (2001). Empirical Direction in Design and Analysi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Anderson, N. H. (2007a) Comment on article of Vidotto and Vicentini. Teorie & Modelli, 12(1-2), 223-225.
Anderson, N. H. (2007b). Unified Science Based on Psychological Laws. Teorie & Modelli, 12(1-2), 13-40.
Anderson, N. H. (2008). Unified Social Cognition.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Anderson, N. H. (2013). Unified Psychology Based on Three Laws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7 (2), 125-132.
Bozeman, B. (2002). Public-Value Failure: When Efficient Markets May Not Do.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2), 145-161.
Bryson, J. M., Crosby, B. C., & Stone, M. M. (200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orm the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pecial Issue: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44-55. doi: 10.1111/j.1540-6210.2006.00665.x
Bryson, J., Sancino, A., Benington, J. & Sørensen, E. (2016). Towards a Multi-actor Theory of Public Value Co-creation.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19(5), 640-654. doi: 10.1080/14719037.2016.1192164
Clement, F. (2010). Analysing Decentralised 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Proposition for a “ Politicised ”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Policy Sci, 43, 129-156.
Cocco, A. and Masin, S. C. (2010). The Law of Elasticity. Psicolo`gica, 31, 647-657.
De Sá Teixeira, N. A., Oliveira, A. M., & Silva, A. D. (2014). A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tudy on the Intuitive Physics of the Newton`s Cradle. Psicolo`gica, 35, 479-502.
Gonçalves, J. de C., Oliveira, A. M., Batalha, L. C., Fernandes, A. M., Viegas, R., & Silva, A. D. (2014). A Functional Measurement Approach to the Children`s Anxiety and Pain Scale-CAPS: Contributions to its Construct Validity”, Psicolo`gica, 35, 653-674.
Hindriks J. and Myles, G. D. (2006). Intermediate Public Economics. MA: MIT Press.
Hofmans, J. (2010). Editorial: 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 Measurement in Psychology. Psicolo`gica, 31, 431-439.
Hofmans, J., Mairesse, O., and Theuns, P. (2007). An Alternative for Prescribed Integration Rules in Testing the Linearity of a Response Measure. Teorie & Modelli, n.s., XII, 1-2, 259-268.
Hommers, Wilfried (2007). Everyday Judgmental Schemes for Punishment and Recompense. Teorie & Modelli, n.s. XII, 1-2, 143-153.
Hommers, W. and Lee, W. Y. (2010). Unifying Kohlberg with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 Moral Algebra of Recompense and of Kohlbergian Moral Informers. Psicolo`gica, 31, 689-706.
Hommers, W. and Schütt, A. (2014). Cognitions about Fridend`s Opinions in Mor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Psicolo`gica, 35, 569-583.
Jentoft, S. (2004). Institution in Fisheries: What They Are, What They Do, and How They Change. Marine Policy, 28, 137-149.
Mairesse, O., Macharis, C., Lebeau, K. & Turcksin, L.(2012). Understanding the Attitude-action Gap: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 Aspects in Car Purchase Intentions. Psicolo`gica, 33, 547-574.
Mairesse, O., Turcksin, L., & Macharis, C. (2014). A Policy-based Weighted Averaging Model to Predict Green Vehicle Market Shares. Psicolo`gica, 35, 503-525.
Masin, S. C., Crivellaro, F. and Varotto, D. (2014). The Intuitive Physics of the Equilibrium of the Lever and of the Hydraulic Pressures: Implicaitons for the Teaching of Elementary Physics. Psicolo`gica, 35, 441-461.
Mullet, Etienne and Oliveira, Armando (2014). Explorations i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Psicolo`gica, 35, 399-404.
Najam, A. (2000).The Four-C`s of Third Sector-Government Rel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0(4), 375-396.
Ostrom, E. (2005).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 (2011). Background on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 39(1), 7-27.
Schlottmann, A., Harman, R. M. & Paine, J. (2012). Averaging and Adding in Children`s Worth Judgements. Psicolo`gica, 33, 498-513.
Shanteau, J., Pringle, L. R., & Andrews, J. A. (2007). Why Functional Measurement is (Still) Better than Conjoint Measurement: Judgment of numerosity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eorie & Modelli, n.s., XII, 1-2, 199-210.
Stiglitz, J. E. (2000).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3rd Ed.).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Tira, M. D., Tagliabue, M., & Vidotto, G. (2014). A Functional Measurement Study on Averaging Numerosity. Psicológica 35, 423-440.
Trevino, L. K. (1986).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 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3), 601-617.
Vidotto, G, Massidda, D., & Noventa, S. (2010). Averaging Models: Parameters Estimation with the R-Average Procedure. Psicolo`gica, 31, 461-475.
Vidotto, G. & Vicentini, M. (2007). A General Method for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Averaging Models. Teorie & Modelli, 12(1-2), 211-221.
Wang, M. S. & Yang, J. S. (1998). A Multi-criterio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hree Multi-attribute Weight Measure Methods. Journal of Multiple-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7(6), 340-350.
Weiss, D. J. (2006).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Functional Mmasurement: 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ss, D. J. (2014). Evaluating Cognitive Models at the Group Level. Psicolo`gica, 35, 405-422.
Wright, E. O. (2010).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London: Verso.
Vicovaro, Michele (2014). Intuitive Physics of Free Fall: An Information Integrtion Approach to the Mass-speed Belief. Psicolo`gica, 35, 463-47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