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論文名稱 Title |
小世界─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法探索家族企業內部管理情形:以現場作業人員為例。 Small World - Explore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a family business through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ake field workers as an example. |
||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
|||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
語文別 Language |
||
學位類別 Degree |
頁數 Number of pages |
115 |
|
研究生 Author |
|||
指導教授 Advisor |
|||
召集委員 Convenor |
|||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
|||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
2020-01-20 |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
2020-01-21 |
關鍵字 Keywords |
關係(Guanxi)、社會網絡分析、隱性知識、家族企業 Guanxi, Society Network Analysis, Family Business, Hidden knowledge |
||
統計 Statistics |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75 次,被下載 0 次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7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
中文摘要 |
「有關係(Guanxi)就是沒關係」,透過關係所帶來的強大凝聚力,為家族企業挺過金融海嘯的衝擊,進而更加堅毅。然而,當家族企業面臨接班問題時,便會出現隱性知識傳承的問題,倘若沒有妥善規劃,甚至得面臨人才斷層的窘境。 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法,我們得以清楚看到組織內部的網絡結構,找出關鍵人才,進而能夠找出組織內隱性知識分享的關鍵人物或方法,並且透過非結構性的訪談,了解組織文化脈絡及組織成員真正感受,以理解人員排斥昇遷賦權之理由。 |
Abstract |
“Having a Guanxi is equal to everything can be”, by strong cohesion, for the family business to survive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tsunami, and thus more determined. However, when the family business is faced with succession problems, there will be hidden knowledge inheritance problems, the business might have faced delimma of talent fault if the problem is not properly planned. B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e are able to clearly measure the network structur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identifying key talents and the people holding implicit knowledge flow, and verifying implicit knowledge sharing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Not only Gephi, non-structural interviews were adopted to verify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member's real preference toward the issue, how come the employees rejecting promotion and empowerment in the setting.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學位論文審定書 i 論文公開授權書 ii 誌 謝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8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家族企業 11 第二節 隱性知識 14 第三節 社會網絡分析(SNA) 20 第四節 關係(Guanxi)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 38 第四節 研究分析的方式 44 第五節 研究資料保密 48 第四章 研究分析結果 49 第一節 樣本資料分析 49 第二節 內部組織人員互動量表分析 51 第三節 訪談資料分析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78 第二節 後續建議 8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95 參考文獻 96 附錄一 組織人員互動量表(初版) 104 附錄二 組織人員互動量表(更新版) 105 附錄三 SNA重要指標名詞解釋 106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一 中文部分 方祥明(2004)。團隊成員個人知識轉換能力與外部關係資源對創造表現行為之影響─以網絡中心性為中介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雲林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7ask7 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市,東華。 王振寰、陳琮淵(2011)。再探臺灣家族企業研究:整合性架構。載於王振寰、溫肇東(主編),家族企業還重要嗎(2-45頁)。台北市:巨流。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何芳蓉(2003)。新產品開發團隊之社會資本、知識分享與績效的實證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5fj2x 別蓮蒂、游舒惠(2011)。家族企的家族價值觀、組織文化和品個性。載於王振寰、溫肇東(主編),家族企業還重要嗎(266-316頁)。台北市:巨流。 李政德、張峻銘、劉建邦、陳尚澤、林守德(2008)。社會網絡之建置;分析與視覺:以台灣學術社群網絡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67,772-87。 李宗榮(2011)。轉型市場、親屬動員與企業成長。載於王振寰、溫肇東(主編),家族企業還重要嗎(398-425頁)。台北市:巨流。 李宗榮(2011)。臺灣企業集團間親屬網絡的影響因素。臺灣社會學刊,46,115-166。 呂國禎 、林昭儀 ( 2015年01月)。台灣將進入企業交棒高峰!企業二代上課學「接班」。天下雜誌,564。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3494 李郁怡(2015 年 4月)。家族企業的人才困境。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中文版。取自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3081_1.html 林建山(1991)。臺灣企業管理:觀念、經驗與現實。台北市:環球經濟社。 林娟宇(2012)。員工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自我決定與社會網絡觀點。人事月刊,323,77-13。 吳啟禎,2013。職場友誼對組織氣候知覺與工作投入、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餐飲從業人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37m8j 吳欣蓓、陸洛(2014)。當我們同在一起:個人與團隊契合、情感性承諾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聯。臺大管理論叢,25(1),287-324。 林隆儀(2016)。行銷研究新論-原理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范揚松(1987)。家族企業的病理分析。現代管理月刊,126,16-38。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龍騰、張鐙文、楊仁鈐(2008)。你,願意分享嗎?公部門組織成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底蘊。東吳政治學報,26(3),557-114。 姜定宇、張菀真(2010)。華人差序式領導與部屬效能。本土心理學研究,33,109-177。 夏侯欣鵬(2000)。權力與信任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放款部門主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q8773 袁方、林萬億(主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高永(2018)。弱連結:99%的成功機會都來自路人。台北市:三采文化。 許士軍(1997)。家族主義、専業主義與創業─以華人企業為背景的探討。管理評論,16(1),11-9。 陳郁芬(1999)。婦女擔負老人照顧與就業責任處境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f57q3 陳榮德(2004 )。組織內部社會網絡的形成與影響:社會資本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博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abzsm 陳文俊(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佳香、陳世欣、蘇偉成(2005)。隱性知識初探。水試專訊,10,36-39。 陳美樺(2006)。差序關係對知識分享意願及知識分享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麗霞、劉寅龍(譯)(2012)。權力的要素-領導力和影響力的經驗教訓(原作者:Terry R. Bacon)。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1) 郭哲君、鄭志富、陳美燕(2012)。社會資本的流動:以社會網絡分析觀點論我國體育運動組織之資源發展。中華體育季刊,26(4),455-463。 許金田、廖紘億、胡秀華、游謦銘(2013)。部屬親信關係知覺對其行為的影響:正義知覺的中介角色。臺大管理論叢, 23(2),297-325。 陳建男、陳淑玲、吳佳欣(2015)。個體的友誼網絡認知正確性與其網絡位置之關聯。管理與系統,22(4),459-486。 陳春花(2019)。不健康的上下級關係,大多因為這一誤區。商周-名家專欄。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nagement/blog/3000532 黃光國(1984)。談家族企業的組識型態。中國論壇,13(7),21-22。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市:巨流。 葉銀華(1999)。家族控股集團、核心企業與報酬互動之研究─臺灣與香港證卷市場之比較。管理評論,18(2),61-86。 葉勇助、羅家德(1999年12月)。網上社會網絡研究。第三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黃光雄(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倫與方法。嘉義縣:濤石文化。 張坤震(2001)。資訊化組織與科層組織社會資本形成因素之比較。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96th4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3),101-113。 黃吉村(2003),研發團隊成員之內隱知識的流動與績效(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黃俊英(2006)。行銷研究概論(第四版)。台北市:華泰書局。 彭台光、高月慈、林鉦棽(2006)。管理研究中的共同方法變異:問題本質、影響、測試和補教。管理學報,23(1),77-98。 游美惠(2008)。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閆玲玲、陳增強、張青(2016)。基於度和聚類係数的中國航空網絡重要性節點分析。智能系統學報,11(5),586-593。 張春陽、梁啟華((2018)。動態視角下人際信任對隱性知識共享意願的影響研究─基於認知幸福感的中介效應。知識管理論壇,3(6),345-352。 張良計(2019年11月)。能者多勞」是最大的職場謊言。今周刊。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911010012/「能者多勞」是最大謊言!職場上不懂拒絕的人,最後都累死了 楊逸民(2000)。資訊化組織員工人際關係網絡對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的影響─與科層式組織之比較。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桃園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qfdd3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微信上的中國(2018年11月)。大學畢業3年罹癌的年輕人:能者多勞,是最無恥的價值觀。今周刊。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7/post/201811070058/大學畢業3年罹癌的年輕人:能者多勞,是最無恥的價值觀 熊瑞梅(1995)。社會網絡的資蒐集、測量及分析。載於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主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出版。 遠見編輯部(2019年09月)。創二代的新傳家學:揭開跨國五大傳承普世價值有哪些?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67953 鄭伯勳(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樊景立、鄭伯壎(2000)。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7-180。 鄭景文(2002)。網絡核心性、吸收能力對部門創新與績效之影響─以航運業為例。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535m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劉思吟(2005),隱喻能力對內隱知識表達影響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vgx6j 樓永堅、林佑軒(2011)。臺灣家族企績效研究之後設分析。載於王振寰、溫肇東(主編),家族企業還重要嗎(114-152頁)。台北市:巨流圖書出版。 樊信良、陸洛(2017)。團隊結構特徵及社會特質與團隊產出之關係:團隊信任和團隊凝聚力之角色。組織與管理,11(1),557-89。 盧芬(2008),企業接班人內隱知識移轉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盧妤璇(2018),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壓力、工作使命及工作情緒之交互影響分析。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3g9qk 鍾倫納(1993)。應用科學社會研究法。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 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 羅玉潔(2003)。人脈與新聞:一個社會資本觀點的研究 ─以傑出財經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r6y87 羅家德、朱慶忠(2004)。人際網絡結構因素對工作滿足之影響。中山管理評論,12(4),795-823。 蘇曉萍、宋玉蓉(2015)。利用領域「結構洞」尋找社會網絡中最具影響力節點。物理學報,64(2),020101。 二 英文部份 Anton, Kriz., & Tony, Fang. (2011). Interpersonal trust in Chinese relational networks: Moving from guanxi to xinren. Retrieved from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9843/a0abe03cc2b89d397abbd07900966aa98a49.pdf Brass, D. J. & Burkhardt, M. E. (1992). Centrality and Poewr in Organization. In Noria, N., & Eccles, R. G. (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 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1-215. Berman, S. L., Down, J, & Hill, C. W. L. (2002). Tacit knowledge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 13–31. Berger, Ron (2018). Is Guanxi Universal in China? Some evidence of a paradoxical Shift.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86, 344-355. Daniel Z Levin. & Rob Cross ,2004.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You Can Trust: 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 MANAGEMENT SCIENCE . 50(11), pp. 1477-1490. DOI 10.1 Freeman, L. C. (1979). Centrality in sonic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Socisl Networks, 1,215-239. Hanneman, R. A. (2001). Introduction to Social Network Methods: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Huysman, Marleen and Dirk de Wit.(2002). Knowledge Sharing in Practice.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Ibarra, H. (1993). Network centrality, power and innovation involvement: Determinanyts of technical and administrative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3), 471-501. Krackhardt, D.(1992)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Natwork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rom, and Action,216-239. Morita, M., & Takanashi, T. (2000). Introduction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Basics and Examples. Tokyo: Kanki Shuppan.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al Science, 5, 14–37.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w, M. E. 1964. C. IN L. Berkowitz (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logy, 111-147. NY: Academic Press. Sternberg, R. J., Wagner, R. K., & Okagaki, L. (1993). Practical intelligence: The nature and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work and at school. In H. Reese & J. Puckett (Eds.), Advances in lifespan development. Hillsdale, NJ: Erlbaum. Szulanski, Gabriel.(1996).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7-43. Wagner, R. K., & Sternberg, R. J. (1986). Tacit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everyday world. In R. J. Sternberg & R. K. Wagner (Ed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Nature and origins of competence in everyday worl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gner, R. K. (1987). Tacit knowledge in everyday intelligenc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236–1247. Wasserman, S. & Faust, K. (1994)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電子全文 Fulltext |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91.192.10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91.192.10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
QR Code |